益鳥羽中 作品

第三百一十七章:絢彩華麗的廣彩瓷

    ()        王會長想了想,還是放棄追問陳松發現的是什麼。

    玉壺春瓶是謝老闆的,又那麼多人在場,有心想問也不是時候。

    陳松看了下謝老闆帶來的其它藏品,發現很雜,以清代的官窯為主,有些還是晚清的,除了還有件廣彩的大碗看著不錯外,其它的都很普通。

    “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指廣州燒製的織金彩瓷及其採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其素白瓷來自景德鎮,在廣州繪畫後二次燒製而成,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豔、金碧輝煌為特色,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又稱“織金彩瓷”,始於清康熙年間,雍正時期出具風貌,成熟於清乾隆時期,發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一直是華夏外銷瓷的主要品類之一。

    這件碗形巨碩,口徑有足足六十釐米,胎體較薄,胎質細白,外壁花形,開光內繪廣東十三行的故事圖案,將十三行的繁華盛況非常細緻的描繪出,人物眾多,畫面清晰,層次分明。

    間隔開光內繪航海帆船圖及菊花紋,口沿內外描金,足部環金絃線一週,通體粉彩描金,採用西洋繪畫技法表現人物和遠近景,繪工精美,筆觸細膩,工藝繁複,紅綠相映,金碧輝煌,為典型的廣彩風格。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主要代理海外貿易,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自康熙朝成立,在歷史舞臺上活躍了一百多年。

    1684年,康熙廢除禁海令,設粵、閩、浙、江四大海關,允許與外界通商,但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成型的外貿體制,無力接待外來商船,於是1686年,粵海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較有實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貿易業務,俗稱“十三行”,後來行商家數變動不定,少則4  家,多時26  家,但“十三行”已成為這個商人團隊約定俗成的稱謂,可以說,“十三行”是清王朝的“外貿特區”。

    1757  年,隨著乾隆皇帝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關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佈,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於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以致“十三行”達到鼎盛時期,發展達到了巔峰,口岸洋船聚集,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倖存的海上絲綢之路,成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當時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係,大量的茶葉、絲綢、陶瓷等商品從廣州運往世界各地,對我國後來的經濟發展甚至世界貿易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而十三行商人從壟斷外貿特權中崛起,經濟實力顯赫,是近代以前華夏最富有的商人群體。

    可惜的是1856  年,繁盛一時的“十三行”處所在英法聯軍的炮火中付之一炬,而十三行主要的貿易對象英國商人也將經營中心轉至香江,“十三行”從此退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