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鳥羽中 作品

第三百五十三章: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

    這本於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成書的《格古要論》,是最早記錄我國琺琅器唯一的重要文獻,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說到“大食窯”是宋元時期對西亞阿拉伯地區的稱謂。

    我國古代的工匠們很快地掌握了“大食窯”的製作技藝,並結合我國本土的傳統工藝技法,幾經改良,製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金屬胎掐絲琺琅器——景泰藍,此時,琺琅的譯名有十幾種,如“佛林”、“佛郎”、“發藍”等,不過“景泰藍”這個稱謂最先見於清宮造辦處檔案。

    清雍正六年(1728)的《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五月初五日,據圓明園來貼內稱,本月四日,怡親王郎中海望呈進活計內,奉旨:……琺琅葫蘆式馬褂瓶花紋群仙祝壽,花籃春盛亦俗氣。琺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藍琺琅瓶花不好。欽此。”這一記載,把仿景泰藍時期的琺琅製品稱作“景泰藍琺琅”,這是所見”景泰藍”稱謂的最早文字記錄,直到現代,雖然景泰藍的工藝品已是各種色彩具備,但仍然沿用著“景泰藍”的習慣稱謂。

    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先用銅作胎,而後用細銅絲軋扁後,用細扁銅絲做線條製成各種圖案,或掐、或焊、或貼在銅胎上,再將五彩琺琅點填在花紋內,經過高溫燒造,最後磨光、鍍金而成,其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和燒瓷等傳統技術,又吸收了傳統繪畫和雕刻的技法,為華夏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製作而成的工藝品具有渾厚凝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

    北京是景泰藍的發祥地,也是最為重要的產地,以典雅雄渾的造型、繁富的紋樣、清麗莊重的色彩著稱,給人以圓潤堅實、細膩工整、金碧輝煌、繁花似錦的藝術感受,成為馳名世界的傳統手工藝品。

    工藝的藝術特點可用形、紋、色、光四字來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這取決於制胎;還要有優美的裝飾花紋,這決定於掐絲;華麗的色彩決定於藍料的配製;輝煌的光澤完成於打磨和鍍金。所以,它是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鍊、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

    “沒想到這裡竟然有一件景泰藍燻爐。”

    回過神來的王會長,猛然蹲下身,也不嫌燙,將爐子捧起,放置桌面,用衣角小心的擦拭起爐身。

    不知道黏附在爐身多久的灰黑色無跡,在他不斷擦拭後,總算擦掉了很多,露出原本的真面目。

    燻爐造型古樸端莊,通體為藍色琺琅釉為地,掐絲勾雲頭作錦地,用紅、黃、白、寶藍、草綠、墨綠等琺琅釉填飾圖案,色彩深沉。

    爐蓋的蓋壁為銅鎏金鏤空蟠夔紋,雲龍紋蓋頂,爐兩正面均飾“壽山福海”及雙龍捧篆書團“壽”字圖案,空間點綴彩雲紋,蓋兩側面飾纏枝菊花紋,爐身以鍍金回紋作邊飾,滿布纏枝蓮花紋,枝葉造型翻卷纏繞,外觀晶瑩潤澤,鮮豔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