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鳥羽中 作品

第三百五十三章: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

    ()        “想什麼呢?長得牛高馬大還怕這些?”

    郭春瞪了王澤一眼,心中有些好笑。

    “怕啊!誰不怕啊?”

    王澤聲音都提高了幾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置於家中可以‘避邪’,這裡整間屋子都是艾煙,真有那些東西,它們躲都來不及呢。“

    古代就有將艾草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    艾人、艾虎,或製成花環、佩飾的習慣,不僅美麗芬芳,還能用以驅瘴。

    郭春的話令王澤心中大定,指著如同木偶般,一動不動的王會長,問道:“那王會長這是?”

    “估計這燻爐是件了不得的寶物。”

    郭春認識王會長那麼久,還是第一次看到它如此失態,他拿起放置在桌上的礦燈,照向地上的燻爐。

    香爐不算太大,直徑十幾釐米,通體灰黑,圓形,鼓腹,下承三獸足,帶有雙耳,雙耳上皆有一條螭龍盤旋,爐蓋蓋壁鎏金鏤空蟠夔紋,雲龍紋蓋頂,形燈光照耀下,爐身散發出七彩的光芒,隱約可見纏枝蓮花紋的圖案。

    “原來是景泰藍啊!”

    郭春總算明白王會長為何會呆若木雞,一動不動了。

    華夏古代工藝中,絕大部分都是官民共享,例如瓷器,有官窯也有民窯,玉器在宮廷和民間都有製作,但只有一種獨特的工藝,在清末同光中興之前是宮廷獨享,供皇宮貴族享用,沒有走入民間,也成為那個時代權力與地位的象徵,它集歷史、文化、藝術與獨特的傳統工藝於一身,古樸典雅,精美華貴,以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深刻的民族內涵聞名中外,這便是俗稱的景泰藍,學名叫做銅胎掐絲琺琅。

    景泰藍在我國曆史上屬於國寶級的重器,其價值不可估量,素有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的說法。

    華夏金屬工藝中,琺琅的運用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的劍柄上就已經嵌有琺琅釉料;滿城出土的漢代銅壺,壺體上也用琺琅作為裝飾;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銅鏡,鏡背面的花紋上也塗飾著各色琺琅,只是由於種種原因,這種工藝製作沒有得到繼續的發展,直到明代,才迎來了它的繁榮時期,在銅器表面上嵌以設計好的紋飾銅絲或金銀絲,再填以各色琺琅質,用高溫燒造,最後磨光鍍金而成。

    準確說是在元代忽必烈西征時,這種鑲嵌填充琺琅彩在銅器上的做法從西亞、阿拉伯一帶興起,並傳進華夏,先在滇省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在明朝的景泰年間(1450-1457),這項工藝已經十分成熟,尤其是藍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藍寶石般濃郁的寶藍,高貴華美,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成熟,並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時期,被稱為“景泰藍”。

    據《新增格古要論·古窯器論·大食窯》記載:“大食窯出於大食國。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朗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盒兒、盞子之類,但可婦人閨閣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謂之鬼國窯,今滇人在京多作酒盞,俗稱曰鬼國嵌,內府作者,溫潤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