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蠢凡愚QD 作品

第1124章 李老師在寒國的地位!(求月票!)

    對於釜山電影節,李世信還是很有興趣的。

    倒不是李世信想借著這個電影節揚名立萬。

    畢竟咱老李也是參加過柏林電影節並且拿過獎的國際巨星,像釜山這種b類電影節,其實對他這種在國內已經揚名的導演或者是演員,吸引力有限。

    拿了獎,錦上添花。

    但是沒拿獎,也不耽誤什麼。

    雖說日韓的兩大電影節,也就是釜山和東京電影節影響的電影市場不小,但是對於目前不缺錢,不缺國內名望的藝人來說,還算不上什麼必不可少的東西。

    李世信真正感興趣的,是這兩個電影節對自己和自己作品,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

    因為文化圈子。

    眾所周知,歐洲電影節對於亞洲影人其實是個地獄級的副本。為啥這麼說?

    因為文化圈子不同,導致東西方影人對作品的審美是有很大差距的。

    就跟中國人看不懂一些國外電影中的宗教隱喻,但是在基督教和天主教盛行的歐洲,觀眾一打眼經明白一個道理。

    很多東方影視作品中的含蓄的鏡頭語言和一些眾所周知的含義鏡頭,在歐洲人看來其實也是鴨子聽雷。

    永遠別高估專業影人。

    任何人在面對自己文化圈子和積累之外的事務,其實都和普羅大眾沒什麼區別。

    但是這個文化壁壘的問題,至少在以中華文化為基石演化而來的亞太地區,是不成立的。

    就比如日本的宅文化,動漫文化,韓國的遊戲文化和男女團文化在中國國內可以無障礙盛行一個道理。

    大家除了語言不同之外,文化理念都是從一個出發點演化而來的。在流行文化上,也有著很多的共通之處。

    這就引發一個問題;

    歐洲人可以裝的傻,在亞太地區的影視圈,行不通。

    就比如《入殮師》這個作品,在歐洲電影節雖然引起了一些轟動,但並非是大放異彩。在柏林電影節,李世信拿到影帝其實更多的是趙瑾芝和萊亞比比西之間的鬥爭妥協,跟片子本身沒有多大的關係。

    但是如果拿到釜山電影節或者是東京電影節,如果評委還以西方影視圈那一套去評定,那......

    這麼說吧。

    在大眾都能看懂片子,並且認為片子質量上乘的情況下,如果評委非要拿一些細枝末節去挑刺兒,那這個電影節以後就不用辦了。

    這麼說或者有些極端。

    但是至少,不專業且帶有太過偏見的影評態度,會直接讓整個電影節在輻射地區內的可信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