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絲米麵 作品

第三百章 講武堂暴動

    華蓋殿裡寂靜無聲。

    大殿金磚上,滿堂緋紅公卿侯伯,盡都面有漲紅。

    誰都能聽得出皇帝話裡揶揄的調調。

    大明有了紅薯那等可能會高產的作物,百姓自然是能吃飽肚子的,大家也能掙得更多。

    對此刻大殿內的多數人而言,這就是一個兩全的好事情。

    少數人甚至都在想,讓百姓吃飽就已經是中原自古未有的事情了,剩下的盈餘自然是要收到自己的手上。

    功勳武將們寄希望於用征討傷員充任地方糧長,這將會增加軍方在朝中的話語權和力量,也有利於他們去搶佔原本被地方小士紳集團把持的利益。

    文官們則希望高屋建瓴,從朝堂頂層掌握稅吏糧長制度,參與利益的劃分。

    百姓?

    在有了紅薯這個可能讓人吃飽肚子的作物之下,就讓他們吃飽肚子就好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百姓在吃飽肚子之後,還能有更多的盈餘,那朝廷和官府,還有什麼作用?

    他們這些滿朝肱骨之臣,還能做什麼?

    代天子牧民,民有需,則官有用。

    若是百姓當真衣食無憂了,大明還需要他們來作甚?

    御座上,朱元章雙眼帶著笑意的看著他的這些臣子們。

    一道呵呵的響聲,從皇帝的嘴裡發出。

    “諸卿勞心,如今國事繁重,徵辟南征有功將士充任直隸地方糧長事,便由太孫督辦,錦衣衛南鎮撫司並都察院共同監察,戶部每歲核實交付地方稅額,吏部協辦地方府縣,兵部協辦稅吏輪番事。於武英殿前造天下稅吏督辦官署。”

    此言一出,殿內群臣恍然。

    誰能料到皇帝會直接將這天下稅吏之事,直接給單拎了出來要在武英殿前置辦官署。

    這麼一來,不論是戶部還是吏部、都察院、兵部,都只有了協助的權力,而沒有了主導權。

    而讓太孫親自督辦此事,很明顯的,皇帝是要給太孫再加一份差事。

    回頭,朝中說不得就有一個欽賜太孫督辦天下稅吏事的旨意出來。

    這就是在大明朝的朝堂之上,另外又弄出了一個衙門來。

    群臣坐蠟。

    他們原本爭取的利益,在皇帝這番話之後,很明顯會大打折扣。

    可此刻御座上的皇帝,又讓他們沒有絲毫敢於出口反對的勇氣和膽量。

    站在陛階上的朱允熥卻是心中意外不已。

    讓稅署一步步的獨立於朝廷,是他最終的目的。卻沒有想到,老爺子直接一步就促成了這件事情。

    不由的,朱允熥默默抬頭看向上方的老爺子。

    大明最終之所以江河日落,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朝廷收不上來稅賦。天下間的土地很多,可能夠徵稅的土地卻少之又少,加之在夏秋兩稅及各色加徵稅賦徵收過程中,朝廷上下盤剝,最終能落到戶部大倉的錢糧,就愈發少了。

    人生在世,百姓沒錢就活不下去。

    朝廷沒錢,則天下動亂。

    人吃馬嚼、糧餉兵甲、官府用度、賑濟儲備,樣樣都是需要稅賦來支撐的。

    受控制並且相對獨立,又擁有著強力征收稅賦的稅署,只要君王能夠保證稅署的相對清廉,又受一定的監管,大明的稅賦來源足以保證。

    這一過程之中,只要保證稅署不會大範圍滋生腐敗,不會大範圍欺瞞君王盤剝地方,遠比繼續執行現有的繁瑣複雜漫長的稅賦徵收制度要更加有力。

    而這,也正是之所有讓此刻朝堂上的官員們沉默不語的真正原因所在。

    對於為官者而言,他們更多的是希望將一件事情複雜化。

    從應天朝堂到地方府縣,只有事情的過程變得無比複雜起來,程序繁多起來,才能保證他們擁有足夠多的手段去插手其中,而後在這些多如牛毛的過程中,尋找到最有利於他們獲得利益的點。

    而現在新的稅吏稅署制度,直接將原本複雜的稅賦徵收流程,給簡化到了以派遣地方稅吏糧長,直接對接應天稅署的流程。

    程序簡單,責任清晰明瞭。

    想要再在其中謀取好處,就變得無比複雜艱難起來。

    不由的,不少官員聯想到了目下正在風風火火推行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之事。

    一旦整個大明的田畝賦稅全部確定下來,往後稅署稅吏只需要按照名冊上門徵收稅賦即可。

    若遇災年,也只需要依照朝廷的賑濟旨意,減免相應部分的稅賦即可。

    原本就不怎麼搭理部事的戶部左侍郎鬱新,此刻忽然覺得自己可能真的要當一個無用之人了。

    文官魁首的吏部尚書詹徽,一時間左右為難。

    同僚們的心思他心知肚明,可皇帝陛下的意志,又是自己從來就不會忤逆違背的。

    左思右想之下。

    詹徽最後還是站了出來:“啟稟陛下,不知遷移直隸百姓南下交趾,此議何決。”

    朱元章默默的看了眼前這位給自己當了好些年頭的吏部尚書,微微一笑:“遷移百姓充實交趾之事,一併交由太孫署理。”

    詹徽心中稍有思量,無聲點頭:“臣以為,稅署稅吏之事,陛下聖心仁厚,厚澤黎民,此舉可行也。”

    天官尚書已經點頭附議贊成皇帝的決斷了。

    餘下官員,這個時候也只得是紛紛出聲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