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絲米麵 作品

第二百九十九章 皇權可下鄉

    “謠言都是應天府的士紳商賈散出去的?”

    華蓋殿外,朱元章抬頭東望,天空一輪驕陽似火,皇帝緩緩舒展雙臂,輕聲開口。

    跟隨在皇帝身邊的內官總管孫狗兒躬身彎腰,輕輕點頭:“回陛下,錦衣衛那邊已經核實,確實如此。”

    朱元章臉上露出笑容,發出輕笑聲。

    他回首看了眼身後緊閉著的正在進行廷議的華蓋殿,眼中是寫不完的滿意。

    “這個臭小子。”

    “要遷移百姓充實交趾是假,藉機報復這些散步謠言的人才是真的。”

    “當真是個眼裡容不得沙子,不留隔夜仇的小子!”

    孫狗兒鞠僂著腰,瞧著皇帝這一副滿意多過責罵的舉動,臉上也帶著笑容,輕聲道:“想來,殿下也是有旁的意圖。這兩年大明的日子眼看著愈發的紅火起來,殿下也歷練的愈發成熟,一舉一動早就不是當年了。”

    朱元章轉頭挑眉看了一眼孫狗兒,哼哼了兩聲。

    孫狗兒默默低頭。

    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尤其是他這樣伺候在掌握天下九州的大明皇帝面前,最是清楚。

    朱元章則是笑了笑:“看來那小子當真是愈發出類拔萃,連你這個老狗都為他說話了。”

    孫狗兒這時候才抬起頭:“奴婢只是搶了陛下的話,奴婢該死。”

    “哈哈哈!你個老狗啊!”朱元章哈哈大笑的伸手指點著躬身在自己面前的孫狗兒。

    隨後臉色卻是漸漸陰沉下來。

    一揮衣袍,轉身看向華蓋殿前的奉天殿。

    應天皇城內,數奉天殿營造最為巍峨,宏偉似九天天宮。

    立於華蓋殿前,有泰山之勢。

    這是屬於大明的驕傲。

    然而,朱元章的臉色卻並不好看,心中更是微微激憤。

    鄉野之權啊!

    數三皇五帝以來,歷經秦漢唐宋,沒有一家能夠將皇權下沉到鄉野。

    那小子今日提出要遷移應天百姓去交趾道,自然不可能如此簡單。

    百姓的遷出,自然會造成地方鄉野的權力真空,而長期的權力真空是不可能存在的。

    朝廷不去填充,自然會有新的力量去自發的彌補上這個缺口。

    所以。

    那臭小子是要推行皇權和鄉野的關係!

    朱元章的眼中閃動著亮光。

    而這也是他為何會要求進行廷議的原因。

    數千年來,從遠古先民的部落為治,到商周的諸侯共治,再到秦漢的郡縣之制,隨後的門閥世家共天下,到前宋的士大夫與天下共天下。

    這天下,向來都不是由皇帝一人獨有。

    而天下之下的鄉野,也從來不是皇帝所能觸及到的地方。

    自己還沒到埋進黃土下的時候,大明一如此刻天上的驕陽。

    朕在,則大明百試不亡!

    華蓋殿前,皇帝的目光威嚴煌煌,可與天上驕陽比肩。

    “朕很期待,臭小子會給出怎樣的法子。”

    …

    一聲期待,在華蓋殿前悠悠響起。

    ……

    “大明坐應天二十七載,開國之初應天人口幾何,直隸人丁幾何。”

    “今,應天人丁又有幾何?直隸人丁又有幾何?”

    “前唐開國,天下人口不過千萬,費太宗、高宗,天下人口倍之。”

    “如今大明二十七載,天下人口已多出一代,京畿之地擁擠不堪,雖聚天下富戶,天下之財,卻如泥潭不知流通,天下之財沉積於此,碾壓侵佔

    剝削常見,何以解?”

    華蓋殿內,朱允熥面對著大明在京從三品以上的所有官員,平聲靜氣的詢問著。

    他們並不同意遷移直隸百姓前往交趾道。

    這很容易明白,直隸乃是天下賦稅之首,亦有京畿首善之稱。

    一個直隸,又牽扯了多少的利害關係。

    淮揚兩地的鹽課、蘇杭兩地的絲綢、江淮之間的兵員、糧草。

    更莫要說,徽州府那邊富甲天下的徽商,淮揚蘇杭的富商。

    直隸干係著大明朝如今的財政,更干係著朝堂之上袞袞諸公身後的利益。

    朝堂上,再一次的陷入了沉默。

    朱允熥給出的問題,沒有人能夠解決。

    這些年,光是應天城裡的治安問題,相對於開國之時,已經是成倍的增長。

    朱允熥低嘆一聲。

    “前唐之長安,坐擁百萬人口,不過五十載,李氏朝堂便頻頻東出就食洛陽,何故?”

    朝堂上,百官沉默。

    前唐東都的原因有很多,政治上的、軍事上的、經濟上的。

    然而,長安日益增多的人口,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那時候的長安城,是天下最富饒的城池,卻也是治理難度最大,環境汙染最為嚴重的地方。

    然而今天。

    就連吏部尚書詹徽,都沒有開口說話。

    朱允熥默默的轉頭,看向一旁沉默寡言的老爹。

    今天這場廷議,老爹似乎僅僅只是充當了一個旁觀者的角色。

    至於解縉和夏原吉兩人。

    他們還不夠參加廷議的品級。

    於是,朱允熥丟出了一個重磅訊號。

    “紅薯今歲以育種為要,明歲便會在應天府乃至周邊府縣推行栽種。”

    “朝廷萬事求穩,應天穩妥與否,事關紅薯推廣栽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