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如墨 作品

第124章 遊街感悟,大佬相賀

    郭臻並沒有留意到劉靖,他和其餘進士感受到沿途百姓的熱情與推崇,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

    不過,人心多變,這種感觸只能維持剎那,就被眾進士心裡的私念給掩蓋。

    一路向前,沿途的百姓不減反增,更有不少孩童被父母牽著、抱著,指著遊行的隊伍諄諄教誨,今天坐在馬上的這些人就是他們的目標,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途徑。

    大明萬里河山,人口近億,每三年才能有三四百人登上金榜。

    這是什麼概念?

    又豈能不被人羨慕?佩服?憧憬?

    這可比郭臻前世的大部分巨星,還要來的風光,天下聞名不過早晚之事。

    實際上,就在榜單張貼出來的時候,就有專門看榜的人記下籍貫,傳遞消息回去,通知天下各省的官府,要不了多久,郭臻的故鄉就會張燈結綵,慶祝狀元落入郭家,給郭臻五服內的親戚一一報喜。

    此乃光宗耀祖之始!

    古代社會,科舉為進身之階,乃布衣百姓的希望所在,儘管在前世有很多人指出科舉弊端,並列舉泰西諸國的優勢,可惜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被表象給矇蔽,並沒有真的去探究,去了解,只是想當然地將自己的認知,套在泰西諸國上,根本不問真假。

    社會發展總歸要丟棄落後的東西,但這種丟棄,需要有前提基礎才能達成,否則就是生搬硬套。

    以大明為例,科舉是現階段的理想選擇,不可能因為一二外來之人的認知,就使之扭曲,那樣就違背了潮流。

    在郭臻前世,很多人推崇泰西已近教條,到了扭曲現實的地步,無視歷史與實際,一味吹捧,甚至對本國曆史都沒有半點敬畏,自以為站在了歷史巔峰,見多識廣,貫通中西。

    殊不知,那泰西的加洛林王朝崩潰後,諸國築堡成風,絕了上下晉升之路,一直到後來,也不過換湯不換藥,用二桃殺三士之法以上馭下。

    當東方的古國,以科舉為上升通道,改變布衣命運的時候,泰西之國的農人,尚要經歷九人一役、八人修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