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夫子本尊 作品

第五百二十章 上層建築的完善


陳長生在河西稱王的時候,就曾創立過學校。

一所是工科學校,一所是醫科學校。

工科學校為大涼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從這所學校裡畢業的學生,成為了大涼工業的第一批工人和技術幹部。

而醫學院也以許賀年為校長,用陳長生給的皇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醫學經典培養出了大批的中醫,極大的改善了大涼的醫療衛生條件。

但真正研究文化思想的學院卻沒有。

而陳長生在招聘國師的過程中,在招賢館已經聚集了一大批各學派的精英。

這些精英很多都被陳長生派去做地方官了。

但也有很多清高自負的學者們,並沒有去趕仕途,做刀筆吏。

這些人不能讓他們到處亂走,四處宣揚他們的思想,而是應該把他們都召集起來,塞到學院內。讓他們在那裡面教書育人。

這樣既方便控制,又可以豐富國學。

陳長生找李牧一商量,李牧也覺得這個辦法好。

“嗯。就這麼定了。”陳長生下定決心。頒佈旨意,在東都和西都各設立一個大學院。在西域各地區,也設置幾家分院。

讓各家流派的代表人物當系主任。由國家出錢,招收並培養學生。所培養的學生學有所成之後,再由國家統一分配,安排官職。

同時,也鼓勵私塾教育。作為初級基礎教育基地,國家發給學子們補助。一方面為大學院輸送人才。一方面也是擴大有文化的人的基數。沒有天資考不上大學院,那就當基層官員,有天資能被那些大師和專家們認可,即便不當官,專心做學問,也會得到國家發給的比較豐厚的工資。

畢竟,在當時,能學習文化的人並不多。讀書學文是一種高級的,上層人士的事。窮人家孩子能讀書,那是光宗耀祖的事兒,現在陳長生把這事兒替他們辦了。他們無論學什麼,學成什麼樣,都會感激陳長生的恩德。

而那些學者大師們不用再為了生活四處奔波,在都城裡拿著工資,享受著高幹的待遇,專心做他們的學問。不論他們做的是哪一方面的學問,都不會認為陳長生是個暴君,從而去反對他。

在陳長生看來,大多數讀書人都很好控制,雖然他們自視清高,懟天懟地懟空氣,似乎不染凡塵,其實主打的就是一個“懷才不遇”,現在我給你們官做,給你們待遇,給你們做學問的便捷條件,你們再嗶嗶我這不好那不好,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不懂感恩的人,殺無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