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自負害死人

 王遠行的最後一句話,實際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也為剛剛的對話定下了基調。這個案子,他是有私情的因素存在,並且深度參與了。可是他始終是通過正規的渠道干涉案件的。

 王遠行始終強調一點,那就是法官也是人。法官也有自己的立場。他與羅生的私交,讓其偏向於羅生。但王遠行不是辦案法官,他偏向誰,實際並不重要。只要他沒有利用影響對案件進行非法干涉就可以。

 那麼王遠行對案件的干涉就非常重要了,他利用嶽百川對案件的走向發揮影響,有沒有問題呢。答案是沒有問題。任何 人都有權利聘請律師,這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本案的不同之處在於,嶽百川是王遠行介紹給羅家的。這會不會影響聘請律師的合法性質呢。很明顯是不會的。

 也許王遠行作為法官,在這件事情上處置不是很妥當。但也絕對算不上什麼大的事情。到了關鍵時刻,王遠行非常堅決 地表示,他沒有對案件動手腳。聲稱如果動了手腳,就是懷疑別人的智商。這句話有著強烈的雙關意味。當王遠行看向鄭平時,鄭平感覺到了目光中的挑釁意味。這是王遠行先出招了。

 “王遠行,你交代的是全部情況嗎?”

 “是全部情況。”

 “沒有遺漏?”

 “這個事情也是幾年前的事情了,所有的細節一點不差,那是做不到的。不過我可以保證,所有的情節是大差不差的。”

 “王遠行,你認不認識劉傑?”鄭平突然提出這麼一個問題。

 “我……,認識。”王遠行略一猶豫,便承認了。這是王遠行第一次出現思考的情況。剛剛,他可是一直是有來言有去語的。

 “你認識劉傑,你知道他是做什麼的嗎?”

 “他在省人大工作。這一點我是知道的。”

 “你知道他在省人大具體是做什麼工作的嗎?”

 “我……,不太清楚。”王遠行又一次猶豫,很快就否認了相關情況。

 “你是怎麼認識劉傑的?”

 “我是在一次活動中認識的。省人大對省院是有監督職能的。每年都要組織人大代表,出席聽審。可以說,我們兩家是有工作上的聯繫的。我們之間認識,也是在一次省人大聽取省院信訪工作情況的活動中認識的。”王遠行一邊回答,一邊在思考。鄭平一直圍繞著劉傑提問,這到底是為什麼?

 劉傑是王遠行在本案中的唯一軟肋。王遠行在本案的所作所為,知情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已經死去的羅生,還有一個就是劉傑。

 羅生已死,不可能再證明什麼。劉傑嘛,已經逃走了,不在國內。就算是他在國內,對劉傑展開調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他的身後還有汪中茫。

 “你認識汪喜斌嗎?”

 “不認識。”這次王遠行說得非常堅決。其實他是認識汪喜斌的。對於汪喜斌這個人,王遠行甚至說是非常瞭解的。不過,王遠行並不擔心什麼。因為他對汪喜斌的認識是單向的。

 當年,王遠行決定插手案件時也是瞭解了很多情況後,再下定決心的。對於汪喜斌這個人,王遠行認為早晚是會再出事的。這種人就是一個定時炸彈,王遠行並不想與之發生太多的聯繫。

 所以整個事件過程中,王遠行都沒有與汪喜斌建立直接的聯繫。暗中的觀察是有的,王遠行堅信汪喜斌對於自己是從未發現的。自己的身份應當沒有在汪喜斌面前洩露過。

 “你認識管峰嗎?”

 “不認識。”

 管峰是本案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是原白土市公安局局長。他曾經是汪中茫的下屬,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管峰才會願意在整個案件中發揮作用。事後一年,管峰就退休了,沒有多長時間,管峰就去世了。據說管峰的遺言是把骨灰撒在家鄉的河裡,有人說這是管峰的豁達。也有人說,管峰是不想再跟白山省的任何事情有所瓜葛。

 “不認識。”鄭平對於王遠行的回答不是很滿意。他在判斷,王遠行說的是不是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