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道人 作品

第59章 史上第一大盜湯若望

 十二月二十八日,未時,軍工廠火槍司。

 王吒嘗試鐵模法造火炮,說到鐵模法造炮,非常神奇,發明人是中國人,清朝末年,龔振麟於1841年發明。

 詭異麼?一點不詭異!中國經歷明末大亂,清朝撿漏掌權,當然沒點實力也撿不了這個漏。其後二百年清朝不思進取,只思考如何保住八旗子弟享受國族待遇。就這樣,還能在冶金鑄造上偶有一兩處亮點。

 鐵模法造炮為啥能在中國率先發明?因為有傳承,鐵模中國古已有之,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範”鑄小型青銅器亦或者鐵器。何為“範”?由鑄鐵澆鑄而成,能多次重複使用,用以生產統一的鐵器。

 所以,工匠們在造炮的實踐中,找到了鐵模解決方案。

 明朝造火炮主要用泥模法,但泥模鑄炮有三個缺點:

 第一,泥模透氣性低,很難乾透,烘烤經常外幹內溼,澆鑄時產生潮氣,便有蜂窩狀小孔穴。所以鑄百得一,次品太多;

 第二,澆鑄完成後需要將泥模打碎,費時費力,難以實現標準化;

 第三,澆鑄模具時經常擾動型芯,使鑄造出的火炮炮膛不在炮身的中軸線上。

 明朝時期沒啥競爭,有火炮就牛逼閃閃!氣孔多的最大弊端是容易炸膛,咋辦?增加炮管管壁厚度,炮身重有啥關係,能轟就行!

 因此國家遇到入侵危險,才認真思考對方的火炮為什麼威力大、重量輕、機動性好?

 可火器領先形成代差,僅靠一個鐵模法能拉近差距,顯然遠遠不夠。

 19世紀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已經能生產液態鋼,用鋼來造炮,你怎麼可能打得過?他們沒有鐵模法,但人家大部分火炮已經不用原始的鑄造了,直接鍛造了。鍛造完成後,用車床刀具進行加工。

 火器代差能極大彌補西方遠征軍後勤補給的缺陷,至此清朝風雨飄搖!

 19世紀,工業技術大發展,一步落後,步步落後。清朝想奮起直追,晚了!西方列強不斷掠奪,不停放血,深度介入製造內亂,一個龐大的帝國,西方是不會讓你平穩發展,只能是日本這種小國瞅準機會猥瑣低調發育,趕上工業革命。

 王吒目前缺鑽頭,當初頭腦發熱,想打造高端冷兵器,穿越帶回來的是鈦合金和L6工具鋼,L6工具鋼湊合著能用,可存貨不多,下次再穿越,一定要多帶鎢鋼,各類鑽頭刀具用得上,這是機械加工基礎,是命脈!

 他計劃打造的野戰炮分三種口徑,分別打十二斤彈,八斤彈,和六斤彈。

 六斤彈口徑較小,估計只有二百斤重,平行道人和吳笛的小車床有鑽頭,可以用鑽孔法加工。

 八斤彈和十二斤彈,王吒只能先採用鐵模法鑄造,鑽頭缺,動力也缺,水力相比人力提升動能不大,等以後把蒸汽機和發電廠弄出來,所有口徑都能實現鍛造與車床刀具加工。

 王吒作為穿越者,可以肆無忌憚作弊,他的鐵模法是升級版。

 龔振麟的鐵模法型芯是泥芯,鐵模是提前鑄造好的兩半鐵模。

 鑄炮時,先將鐵模的每瓣內側刷上兩層漿液。第一層漿液是用細稻殼灰和細沙泥製成的;第二層漿液是用上等極細窯煤調水製成的。

 刷兩層漿液目的是為了滲碳,澆築鋼水後,這些碳會一部分融入鋼水,讓鋼水的外層含碳量升高。其含碳量越高就越硬。如此就實現了火炮的外硬內軟。

 內軟的目的是讓火炮更好的承受火藥的爆炸。因為太硬容易炸膛。外硬則是為了讓火炮不變形,否則火炮就和氣球一樣,會在爆炸的時候尾部膨大。跟銅芯鐵體火炮是一個道理。

 然後,兩瓣相合,用鐵箍箍緊、烘熱,最後澆鑄金屬熔液。待澆足熔液,冷卻成型以後,即刻剝去鐵模,如剝掉筍殼一樣,逐漸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內的泥胚胎,

 王吒的鐵模法升級改進,型芯也用鐵製,內部是空心的,兩頭各有管道用來進水和排水。

 當金屬液澆入模具後,金屬液便開始慢慢冷卻,這時候內模裡的水就派上用場了,靠近內模的金屬液在水的作用下最先冷卻凝結成鋼,而在外層的金屬液冷卻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