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飛機 作品

第十一章 伏闕上書

    “在廷之臣,奮勇不顧、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綱是也,所謂社稷之臣也。其庸繆不才、忌疾賢能、動為身謀、不恤國計者,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梲之徒是也,所謂社稷之賊也。”

    “陛下拔綱列卿之中,不一二日為執政,中外相慶,知陛下之能任賢矣。斥時中而不用,知陛下之能去邪矣。然綱任而未專,時中斥而未去,復相邦彥,又相邦昌,自餘又皆擢用,何陛下任賢猶未能勿貳,去邪猶未能勿疑乎?今又聞罷綱職事,臣等驚疑,莫知所以。”

    “...............”

    宣德門為宋東京開封府宮城正門,宋初稱明德門,是由主城門、兩朵樓及兩闕組成。

    宣德門高大的宮闕,不僅是顯示皇權至上之場所,也是彰顯宋“君民同樂”之地。

    此日一大早,宣德門之外便跪滿了太學院的學子,數百名太學院的學子伏於宮闕之外,齊聲念著奏章,此所謂“伏闕上書”。

    為首之人為太學院的學子陳東。

    所謂伏闕上書,就是以上書請願、評論時政等等。宋太學生因以通經致仕為指歸,學習的是聖人之言及治國之道,因而關注朝堂之事並積極參與。

    當然太學生伏闕上書目的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是激於義憤,但一些太學生也是有其他目的的。

    其一就是虛榮心,一些太學生僅憑外界傳聞,就一廂情願的期望借上書來影響朝政,壯大聲勢以博得直言之名節,此也是趾高氣昂的虛榮心態,要知道太學生素來是以無官御史臺自稱的。

    其二就是投機心態,太學生參政其目的明面上講是為了維護儒學正統和自身的參與政事的獨立性,但有不少太學生參政卻與其背道而馳,表現出一種投機心態,通過伏闕上書,引起朝廷高官注意,甚至是吸引皇帝的目光,若成功,將會對自己的仕途是大有益處的,就算失敗也能博得一清名,就算仕途無望,而有了此清名,也能活得瀟灑無比。

    至於因此而身敗名裂,甚至被斬殺,那就另當別論了,就算被斬殺,也能博得一忠直之臣的名聲,聲名堪比比干、屈原,一些人也是甘之若飴的,並趨之如騖。

    最主要的是有宋以來,祖宗之法乃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殺士大夫,不殺士子,不殺勸諫之士,乃是宋之國策,因此以往言辭激烈甚至口出大逆不道之言的人,往往是免去官職,罷黜功名,最多是流放了事。

    宋朝廷是反對和禁止伏闕上書的。

    目前陳東等太學生伏闕上書主要是激於義憤,其誘因就是宋帝趙桓罷免了李綱與种師道。

    陳東,字少陽,鎮江丹陽人氏,十七歲入學,二十七八歲入太學,三十好幾了仍是太學生,仍未步入仕途,可謂是鬱郁不得志。

    這不是陳東第一次伏闕上書了,宋帝趙桓初登基時,因時局危殆,為重振朝綱,聯合其他太學生上書朝廷,請誅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六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