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唐躺平擺爛 作品

第107章 本王有錢,難道不該任性嗎!


                 雲秀坊的絲綢製作成本,因為產業化的原因,在不斷下降,已經降到一個比較可怕的數值。

  目前哪怕是人工成本算上,利潤也可以達到80%左右。

  一是絲綢的利潤本身很高,二是生產力提升,邊際成本降低。

  既然絲綢利潤這麼高,為什麼大家不都去紡織?

  絲綢最大的成本不是材料成本,而是時間成本。

  學織絲綢需要時間練習,織絲綢更需要時間。

  時間成本是產業化最大的限制。

  就算一個商品單價利潤再高,如果製作週期長,它都無法規模化。

  一旦不能規模化,就不能壓低供應鏈的成本。

  加上有技術限制,自然願意參與進來的人就不多。

  所以,產業化是必須有一定的生產力做基礎的。

  那現在李倓的一匹絲綢的成本大概是多少呢?

  大概在120文錢。

  他一個月如果生產一萬匹絲綢,總成本1200貫。

  一萬匹絲綢總價值是6000貫。

  鑄造一貫銅錢所需要的成本是750文,價值6000貫的絲綢換取材料後,算上人工成本,可以鑄造出價值8000貫的銅錢。

  而這價值6000貫的絲綢,總成本是1200貫。

  1200貫,只需要經過絲綢加工和銅錢價格,就變成了8000貫。

  50萬貫銅錢的成本是75000貫。

  但在過去,實際上50萬貫的銅錢的鑄造成本是37.5萬貫。

  以李倓這種商業模式來算,節省了30萬貫。

  這37.5萬貫,是朝廷撥發的鑄錢的費用。

  既然節約了30萬貫,那再增加20萬貫到銅價上,把銅的價格提起來,不過分吧?

  什麼?

  大唐有商業管制?

  我少府監鑄錢監買銅,還受商業價格管制?

  按照這麼算,拿出20萬貫去買銅,還節約了10萬貫的成本。

  這10萬貫,我李倓放到自己口袋裡,不過分吧?

  這都是從整條產業鏈上節省下來的成本。

  這就是市場槓桿原理。

  我把50萬貫的任務完成之後,自己再用絲綢繼續買銅,囤積起來,或者買銅礦,自己開採,不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