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架 作品

1195 布佩恩條約

在媒體報道或者書本雜誌上來說,科學進步就是一個詞組,它平淡無奇。

  實際上推動科學進步的,是數不清的錢。

  不是每一次針對科學的研究都能得到正面的回應,很多時候做不到這一點,研究的方向錯了,或者配套的科技限制著,最終投入的資金都成為了一種技術的累積。

  累積,不是成功,它只是為了成功進行必要的儲備,從投資者和回報來看,短時間裡至少是虧本的。

  越是尖端科技,越是如此。

  越是人們需求的東西,研究的人也就越多,投入的錢也就越多,湧入這個行業的人也越多。

  如果說有什麼是全人類共同的願景,那一定是生命的長存。

  無論是窮苦人,還是社會上流人物,他們都渴望著能夠活得更久。

  從人類文明誕生之初,追求永生似乎就刻進了人們的基因中。

  或者反過來說,人類乃至生物基因中本能的存在著對永生長存的渴望。

  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富豪,政要,甚至從一些秘密賬戶中轉入大量的資金到一些尖端的醫學研究當中,在人們無法通過神學獲得長生時,他們本能的把目光轉向了醫療。

  也許醫療無法讓人類真的永生,但能最大限度地讓人們活得更久一些。

  早些年一部名為《多面人》的科幻電影上映,故事裡的外星人能用先進的科技和人類進行換腦,隱藏在人類之中。

  這部電影也給醫學帶來了很大的啟發,人類的衰老和死亡基於器官的衰老,那麼如果給人們換上全部嶄新的器官,人類是不是就不會死了?

  於是有關於器官移植的課題一直在各種富豪政要,各種明裡暗裡的資金支持下不斷推進,在動物身上人們已經開始有所得。

  不過成功率還是比較低,一直有一些問題在影響這些課題的前進,比如說排異問題。

  人們始終在解決這些,有科學家認為,也許十年到二十年時間裡,器官移植就能趨於成熟,在五十年內,將能成功的運營到臨床。

  五十年……太久了,威克利夫先生可等不了五十年。

  在一次新的會診之後,威克利夫先生留下了他的主治醫生,兩個人單獨在一起。

  “我最近感覺我的心臟越來越無力……”,威克利夫先生的臉色有點發青,他的表情也很難看。

  醫生點了點頭,“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有些人會快一些,有些人會慢一些,我們不能精確的判斷出一個具體的時間,但是你的情況的確很不好。”

  威克利夫先生站起來,走到了窗邊,看著陽光下那些在草坪上奔跑的孩子,臉上露出了一抹嫉妒。

  “你們說的手術……是指心臟移植嗎?”

  醫生也沒有隱瞞,“如果你的情況到了必須做手術的程度,那就意味著吃藥也很難控制,你面臨的選擇只有兩個。”

  “做手術嘗試可能不到百分之五的成功概率,或者放棄所有治療迎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