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鳥羽中 作品

第三百四十九章: 西周荀侯青銅匜

    ()        “那......這件青銅匜上的這些銘文可看出屬於什麼字體?”

    王會長可不敢奢望陳松能看懂銘文的意思,畢竟專業研究銘文一輩子的人能看懂幾個字都屬於了不得了,況且陳松還是一個少年,能有此造詣已經讓他驚為天人。

    陳松伸手小心將青銅匜拿起。

    他可不敢像老太太那樣,把西周的青銅匜當水瓢。

    看到上面的銘文筆法法剛勁,筆勢勻稱,縱橫成行,求工有意,字跡遹通茂雋,頗具嶄新的藝術風格,笑道:“這上面的是籀文。”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也統一了文字,也不知道老頭子去哪裡找到那麼多古代的各種文字拓本譯文,讓陳松師兄弟對於古代各種字體從小就認識,尤其是最早期像甲骨文,金文之類的文字,反而比現在社會所用的簡體字還要熟悉。

    銅器銘文的發展經歷了簡銘期、長銘期以及衰退期,西周至戰國時期為長銘期,其中西周晚期銅器銘文的書體亦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字跡工整,書寫便捷,筆道圓潤,結構和諧。這種書體是中期第二類銘文風格的延續和發展,是大篆最成熟的形態。

    第二類書法剛勁,筆勢勻稱,縱橫成行,求工有意,字跡遹通茂雋,頗具嶄新的藝術風格,即書法愛好者所說的籀文。

    第三類與西周中期的書寫風格相似,也是從那時演變而來,其間架鬆散、書寫草率。

    “我就說怎麼看著有些熟悉。”

    王會長想起了自己以前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春秋時期秦公簋,上面好像介紹到籀文,而且銘文的書寫方式跟這個貌似一模一樣。

    想到春秋秦公簋銘文是先墨書、後契刻模型、再翻範鑄造而成,開創了華夏早期活字模之先導,不由問道:“那這件青銅匜到底是春秋時期還是西周的啊?”

    “西周的。”

    陳松看著上面的銘文,道:“這銘文寫的是:‘荀侯稽作寶匜,其萬壽子孫永寶用。’”

    “西周?”

    王會長一愣,掏出手機,翻開一組照片,遞給陳松,問道:“那這圖片上的呢?”

    “這是青銅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是古代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是重要的禮器,在祭祀和宴饗時,它和鼎配合使用,流行於商朝至東周,從造型看有點像西周晚期的。”

    陳松看到圖片上是一件造型極為特殊的圓形青銅器,蓋與器身相合成一略扁而圓的形體,器側為飾獸首的耳,無垂珥,蓋頂有圓形大捉手,面飾瓦紋,緣以細密的勾連紋,蓋沿和口沿每組紋飾間還設有上下相反的浮雕獸首,口沿下飾勾連紋帶,腹為瓦紋,器身上裝飾獸目交連紋、垂鱗紋、橫條溝紋,圈足飾波帶紋。

    翻看起其它照片,看到簋蓋及器身均作細小盤螭紋,雙耳上作獸首,簋蓋、器身皆有銘文,字體與石鼓文頗為相近,蓋和器上還各有秦漢間刻款。

    陳松看著字體規整嚴謹,疏密有致,靜穆大方的銘文,不由讀了起來:“不顯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跡,十又二公,在帝之坯嚴,恭夤天命,保業厥秦,虩事蠻獶......餘雖小子穆穆,帥秉明德,刺刺(烈烈)桓桓,邁民是敕......鹹畜胤士,盍盍文武,鎮靜不廷,虔敬朕祀......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嚴御各,以受屯滷......多釐眉壽無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宜......一斗七升小拳......”

    讀完後,陳松驚訝道:“這記載的是秦國建都華夏,已歷十二代,威名遠震,秦景公繼承其祖先功德,撫育萬民,武士文臣,人才濟濟,使自己永保有四方,這是為歌頌春秋秦公專門製作的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