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鳥羽中 作品

第三百一十五章:官哥不分家

    ()        王會長有些無奈地聳了聳肩。

    這謝老闆,很早就在這條街上開古玩店,但屬於半路出家,對古玩其實是一知半解。

    上世紀70~80年代,生活物質稀缺,村民們要買點什麼生活用品之類的東西總要到大隊雙代店或公社的供銷社去買,村裡是沒有門店賣東西的,離街鎮路遠的人家很不方便,於是就出現了貨郎擔也稱為換糖佬或賣婆。

    他們在當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賣東西,還收購破爛,那個年代,他們走家串戶,村頭巷尾都會迴響著撥浪鼓清脆的聲音。

    貨郎擔的東西不多,卻深受農村男女老少的青睞和歡迎,貨郎肩挑一個大箱子,另一頭是一個大籮筐,大箱子上有一個玻璃罩,裡面是一些家用小百貨,火柴、紐扣、紅頭繩、髮夾、衛生球、鬆緊帶,橡皮筋、哈俐油、針固、小圓鏡、百雀靈……

    還有各種逗小孩子吃和玩的小東西,最常見的有糖囉頭和一吹就哇哇響的插著幾根染著紅綠雞毛的小喇叭,還有小孩們喜愛的紅色塑料小公雞等小玩具。

    這些小物品對當時落後的農村來說已經是足夠豐富的了,貨郎擔進村時總要把他的撥浪鼓搖得特別響,耳尖的孩童們便跟著貨郎,或走或停,嬉笑聲,喧譁聲,引來需要購物的大人。

    貨郎在打開他的“百寶箱”,就會有小孩子拿著雞毛、鴨毛、雞黃皮、牙膏殼、塑料涼鞋之類的東西換糖果吃,沒有這些東西的孩子就鬧著要家人買糖吃,或買個小皮球。

    謝老闆當時就是一名貨郎擔,屬於挑著擔子,串街走巷,走村串戶,搖著撥浪鼓的賣貨人,當時不少人家中多少都有些古物,覺得這些東西沒多大用處,就索性從家裡扒拉出來找他換糖果換牙膏等日用品。

    他也來者不拒,一律當作破爛收回去堆在家裡,也不知道是他接觸多了喜歡上還是知道日後會升值,反正期間是一件都沒賣過,聽說他家裡到處堆滿了這些收回來的古玩。

    隨著社會在不斷發展,漸漸地,各處的個體戶小賣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了不少,村頭巷尾都有了不少商店,人們買東西更方便了,他們這些貨郎也隨之失去了作用。

    但他收回來的古物卻水漲船高,一天一個價,後面他在出了幾件藏品後,建起了一棟五層樓洋房,其中三層都用來存放他早年收回來的古物,還在這古玩街開了家店鋪。

    對於他收回來的東西,很多他自己都搞不清具體是什麼,大多都是聽同行說的,至於真偽,還真說不好。

    按照他的說法,那時候大家飯都吃不飽,誰有空做仿品啊,有也是以前仿的,無非就是那個朝代的問題,反正現在不愁吃不愁喝的,要是沒錢花,出一兩件藏品就完事,至於古玩背後的故事和真偽辨別,買家他會看,犯不著自己勞神勞力去學,只要知道行情價格就好。

    “玉尊,你看王會長幹嘛?”

    謝老闆看到陳松和王會長進行眼神交流,自己又看不懂,不由急道:“你有什麼話直說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