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鳥羽中 作品

第一卷:翡翠原石之旅 第一百一十九章:伯樂相馬經

    陳松思考了很久,決定還是把這問題給回楊昊,於是對楊昊道:“當時大夫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周天子的庶子,在他的皇兄即位後被封為大夫,按等級劃分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另外一種是諸侯封的,如齊國田氏,晉國魏氏,趙氏,韓氏,也就是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

    劉一眼在一旁聽得連連點頭。

    因為布子是戰國人,而這個時期還真的比較特殊,

    因為他所在的戰國時期出現了一個新概念,叫士大夫, 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後,但戰國典籍中卻表示等級序列仍用大夫士。

    《荀子?禮論》載:“大夫士有常宗。”

    《呂氏春秋?上農》載:“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

    大夫士與士大夫表面上看去只是前後顛倒了一下,實際上反映了一個重大的變化,那就是大夫士強調的是等級,而士大夫指的是階層,它的特點是知識分子和官僚的混合體。

    這是隨著官僚制度的興起,士大顯身手的結果。

    一些出身士的人,靠著自己的才能,平步青雲,出現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戰國時期的大夫與春秋時期也不大一樣。

    春秋時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親分封而來的,並且是世襲的,而戰國時期的大夫正演變為官僚體系中的一個職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數不再是靠宗親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襲,它們中的多數人都是由士升上來的,所以士大夫是當時社會情況在觀念上的反映,這一概念在戰國中葉以後才流行開來。

    分而言之,無論在春秋以前或戰國,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職和爵位的人,社會地位比士高,但權利卻不好說了。

    所以對於楊昊提出的這個問題,又沒有確切的資料佐證,實在不好說他的官到底有多大。

    劉一眼忽然想到其中一個問題,對陳松問道:“為什麼從戰國開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

    “禮樂崩壞,制度缺失!”

    陳松回想了下,道:“這事要從西周說起,西周時天子威信尚存,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是不以奪取土地人民為目的的,因為各個諸侯的土地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諸侯不能搶佔別人的土地,因為那是周天子封給別人的,也不能把自己的土地送給別人,因為土地是周天子的,諸侯無權送,所以西周的戰爭是討伐戰,打贏了也沒有太多實際的好處,諸侯國內的土地封給士大夫也是如此,不能私自交易買賣,所以這個社會等級階層是固定的,是一潭死水,靠著禮樂等級制度來維持。”

    對於這禮樂崩壞之事,當初老頭子可沒少跟陳松長吁短嘆的。

    劉一眼煥然大悟,笑道:“原來如此。”

    因為條件所限制,他對這方面一直沒機會深入正統的瞭解過,對華夏的歷史也只能從雜書中瞭解。

    楊昊問道:“後面呢?”

    “後面到了春秋時期,土地私有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周天子沒了威信也沒了約束力,打仗就可以搶別人的地盤了,戰爭激烈程度立刻不一樣了,各種為取勝的陰謀詭計也都出現了。”

    陳松看著楊昊,道:“而土地私有以後,士大夫之間互相吞併,必然會出現一些能力強,土地多,實力強悍的士大夫,國君永遠只有一個,又是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國君的能力和素質是純粹碰運氣,而士大夫不一樣,他們數量越來越多,這樣長此以往,必然會出現能力極強的士大夫崛起甚至控制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