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非 作品

第四十一章 馬氏五常 2

    馬文得到了家族的重點培養,在當地也是好評如潮,被舉為茂才的希望很大。

    但馬伯常十四歲以後,不知道是為了分擔父親的辛勞,還是因為個人的興趣愛好,他對鑽研那些空洞的學問、博取名聲和出仕並不太熱心,不肯再鑽研學問,反而對家族的農事特別上心。

    剛開始的時候,他就是想替父親分憂,主動打理家族的田產,經常和佃戶們一起下地勞作,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的種植特別感興趣,而且天分很高。

    他從那些老農那裡,學來的種植方法,他有知識的優勢立馬顯現出來,他結合書本知識,經過改良以後的種植方案,農作物的長勢更好,產量更高。

    因為馬伯常參與家族田產農作物的種植,馬家的糧食產量穩步提升,族人對馬伯常的能力非常認可,他在當地也漸漸有了不小的名聲。

    馬謖父親雖然不喜馬伯常專心農事而耽誤了學業,經常訓斥督導,但也無濟於事。

    重農抑商,是朝廷定下的基本國策,各級官府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商業的發展,因而課農也成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

    漢代實行的三老制度,三老主要是掌管教化鄉里,對那些鄉農們來說,所謂的教化,除了禮教和道德規範,主要就是課農了,鄉里推舉的三老,大都是需要知農事的,否則,也難以服眾。

    漢代對三老的推選,有明確的規定:一是年紀在五十歲以上,二是個人德行能作為民眾的表率。同時規定每鄉的三老只限任一人,縣三老也限任一人,而且必須從鄉三老中挑選。

    馬伯常雖然只有三十歲出頭,因為在農事上的經驗豐富,被鄉里的上一任三老親自推選為繼任三老,因為除了年齡,馬伯常都是三老最合適的人選。

    因為三老是地方推舉出來的,只要能夠勝任,官府並不會否決,因此,馬伯常就成為了最年輕的三老,沒有之一!

    馬伯常任三老以後,並沒有秘技自珍,主動教授給鄉人,鄉里的糧食產量提高很快,在整個城南縣都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