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江山九龍嫡 作品

第1207章 傳臚大典


  夏稅有三種收法,第一種是繳絹帛,第二種是繳稅銀,第三種是繳實物谷糧。

  芒種時期谷糧還沒有完全成熟,想要以絹帛抵稅或是直接繳稅銀的,此時即可以開始報稅了。

  如果這時候不報稅,那麼就只能等到夏收以後上繳實物谷糧。

  繳實物谷糧有一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穀物會因為溫度、溼度等外部因素使得重量與體積上發生一定的變化。

  官府因此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虧空。

  為了彌補這種“無妄之災”式的虧空,地方官府在收繳糧谷實物稅之時,都會以淋尖踢斛的方式將掉下來的糧食給“佔為己有”。

  這麼做除了可以補上虧空之外,還能連帶著將運輸途中的成本也一併解決了。

  所以朝廷那裡對這事一直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但地方上卻是不會見好就收,官吏們更是會變本加厲,即是可以多收,那麼為何不再多收一些呢?

  那些多收上來的谷糧,除了用於補虧空與運輸成本,其餘的都落入了當地官吏們自己的口袋裡了。

  “淋尖踢斛”於是就成為了百姓肩頭的一座大山!

  所以一般老百姓在上繳夏稅之時多是以絹帛為主,而那些絹帛是平日裡家裡的主婦給織出來的。

  世家大族裡的人口多,雖然世家小姐也織絹帛,也做女紅,但那基本屬於愛好或是德行培養,世家家裡根本就出產不了那麼多絹帛。

  若是出去買了上稅,則又會被人貴那麼一手。

  實物糧食更不可能去繳了,那隻會虧得更多。

  所以世家基本上是以繳納金銀銅等貴金屬貨幣為主。

  漢國的國庫每年只收上來四百多萬兩銀子,而劉永銘自己就有一百多萬兩,經緯票號更是號稱富可敵國。

  但實際上收上來的稅糧與稅絹卻是佔了大部份,並非都是以銀子的行式收來的。

  但今年卻又有一些不一樣。

  皇帝劉塬要清丈田畝,還出了限田策,這使得那些世家大族極為反感皇帝的做法。

  所以,劉永銘在紫宸殿幫皇帝劉塬理政之時與曹嶽商量著將殿試日期移到了四月十六日。

  劉永銘覺得這事還不夠熱鬧,所以又給翰林院抄送去了一份回奏過去。

  不必過問欽天監是因為這事欽天監不必多管,主要是讓禮部及翰林院裡的人吵一吵。

  翰林院裡的裴殷與當時還沒當上工部尚書的薛青祥就因此吵上了。

  他們一吵,反對的奏疏就上來了,那樣劉永銘也就不用再去為此事去煩惱,可以拖到皇帝劉塬回來。

  正如劉永銘所說的,這種事情真的不能“越俎代庖”。

  皇帝劉塬從上庸回來以後,曹嶽便與他說了這件事情。

  劉塬知道劉永銘與曹相的意思以後,做得更過份。

  他覺得四月十六日夏稅都沒開收,那些世家大族根本就不會為此憂心,也不達不到用功名來威脅他們的目的。

  於是劉塬乾脆就將殿試日期改到了四月二十三夏稅開收、各家都在對賬、朝廷在清丈田畝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