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鐵杉 作品

大英公務員第179章 建設新印度

    駐印英軍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規模,印度大起義期間。英國從本土調集五百個英國營,相當於二十萬英國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派駐印度的常備軍有近七萬人。

    同時不包括不列顛印度軍隊的英國籍軍官和士官。在二戰期間,從自治領和英國本土調集的派駐印度的軍隊大致在三十到五十萬之間。這不包括二百三十五萬印度志願軍中的英國軍官和英國士官。

    目前駐印英軍和戰後各地的英軍一樣,處在撤離當中,但英屬印度各地還是有十萬的規模,艾倫威爾遜覺得十萬規模的英軍就足夠用了。

    可以保證十萬英屬印度公務員的安全,不要看英軍人數不多,在二戰當中的東南亞戰場上明顯也比較一般,但並不代表英軍真的不能打。

    整個英軍的某一部分還是非常可以的,只是英國作為一個專注於海軍的國家,陸軍只能應對一定規模以下的戰爭。

    一旦戰爭規模超出了整個界限,英軍的表現就開始拉胯,同時英軍具有大英帝國的一切優良傳統,比如說賣隊友。

    至少面對印度人的時候,艾倫威爾遜絕對有這個自信,他不相信十萬英軍會在英屬印度被殲滅,國大黨和穆盟的高層,也沒有這個膽量。

    最關鍵的是,因為對待英屬印度的意見不一致,倫敦現在本身對如何處理英屬印度也是不一致的,但艾倫威爾遜和英屬印度的公務員,對怎麼處理可以很快就達成一致。

    做決策的時間肯定比遙遠的倫敦要快得多,艾倫威爾遜的歸來讓很多人都非常高興。但這絕對不包括蒙巴頓本人,他發現自己的女兒越發的不聽話了。

    看到女兒的表現,如果粗俗的一點想,如果艾倫威爾遜想要把女兒辦了,女兒估計就會高興的打開雙腿。

    幸虧他已經聽到了一定的風聲,倫敦有意把自己調往地中海艦隊,到時候只要把女兒帶走,就可以遠離這個殺奔回來的年輕專員助理了。

    艾倫威爾遜這麼忙,當然不知道帕梅拉蒙巴頓父親對自己的惡意,他正忙著拔劍四顧,看看有沒有需要自己挺身而出的地方。

    問題是很多的,可是不一定需要他親自上陣,他不能削弱和平教徒,所以杜蘭線用不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領土爭端起源於杜蘭線,杜蘭線出臺於一八九三年。

    在英國壓力之下,阿富汗接待了以英屬印度外務秘書杜蘭的代表團,阿富汗被迫接受了杜蘭協定,同意了英俄關於阿富汗東部邊界的安排和英國劃定的阿南部邊界。

    當時英國向阿國王拉赫曼提交了以英文寫成的杜蘭協定,主要內容是劃定阿富汗和英屬印度之間的邊界。

    拉赫曼被迫放棄了對斯瓦特、巴賈爾和奇特拉爾的主權要求,僅僅保拄了阿斯馬爾。

    據此,數百萬什圖人被劃入英屬印度一側,英屬印度隨著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而不復存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再次因為杜蘭線陷入到敵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