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鐵杉 作品

第一千三百章 拉印度一把

    “現在巴黎和莫斯科打得火熱,自然是贊成了,實際上法國並不缺乏石油。阿爾及利亞也是產油的。”艾倫威爾遜不鹹不淡的評價道,“都快成了支撐法郎的關鍵產業,真正缺乏石油的是德國。法國提升德國的話語權,我們當然是不喜歡,但美國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這就很麻煩。”

    想要用德日平衡英法嘛,艾倫威爾遜早就明白這個趨勢,才用馬來亞去和日本對沖,趁著英國遺產尚在的時候,加碼壓在澳大利亞身上。

    艾登也認可這個觀點,如果只是法國那沒說的,關鍵是美國現在也很倚重德國,希望德國承受抵擋蘇聯地面力量的任務,這種責任是不可能沒有交換條件的,德國也希望改變國家的地位。

    “首相的考慮很對,確實是很艱難。”艾倫威爾遜表達了贊同,德國一直都比日本地位高。日本有不能超過百分之一比例的軍費潛規則,德國可沒有,日本的武裝力量只能叫自衛隊,德國那是實打實的軍隊。

    造成這種差異除了人種之外,還和蘇聯的主攻方向是歐洲有關,蘇聯的主攻方向從來都是歐洲,一直到解體都沒轉移過。

    相反在亞洲方向,某大國是不可能對日本施加什麼壓力的,過海峽都不可能,還想威脅日本?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在一個方面進行了調整,就不可避免的聯動到了其他方面,艾倫威爾遜本意是藉著石油禁運印度的事,提醒一下歐洲早做準備,別事到臨頭措手不及。卻忘了蘇聯的輸油管道才剛剛完工,已經到了民主德國境內,聯邦德國一下子想起來了可以從東歐獲得能源。

    這倒也不能說奇怪,畢竟元首的生存空間理論,本質上就是對著東歐去的。蘇聯解體德國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但重新統一,還把東歐的經濟利益抓在手中,一舉擺脫了和日本同時期簽署的廣場協議負面影響。

    德國也是簽署了廣場協議,但通過吞噬民主德國幾十年的發展,廣場協議的負面影響抵消,廣大的東歐市場更是助力德國騰飛。更別提擺脫了強勢的德國馬克,用一體化的歐元對東歐傾銷,用俄羅斯的能源穩固歐元價值等等。

    期間南斯拉夫內戰,德國人手腳也不乾淨,是第一個介入其中,如此種種德國自然活動空間大大增加,和日本意大利兩個戰敗國甩開差距,在歐洲經濟上的影響力都凌駕於英法兩國之上。

    現在戴高樂政府和莫斯科眉來眼去,戴高樂卻積極發展同蘇聯的友好關係,並曾經邀請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及其家人訪問巴黎。在此蘇法蘇雙方領導人會談中,戴高樂向赫魯曉夫大談“緩和、諒解、合作。以建立“從大西洋到烏拉爾山大歐洲”體系。

    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石油充其量能夠支撐一下本身,多說再加上一個西班牙,利比亞能服務一下意大利、希臘,北海石油周邊國家一分,能留給德國寥寥無幾,當然德國現在和伊朗的關係好,可伊朗也是中東國家,也在這一次對印度的石油禁運國家當中,再者說伊朗也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