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鐵杉 作品

第九百零一章 應對經濟危機

    不得不說,原來英國仰仗著廣大的殖民地,日子過的實在是太好了。

    就拿農業來說,英國的農業基礎在全世界範圍不能說差,但也稱不上特別優良。

    歐洲的農業強國底子最好的是法國,法國的農業基礎好到,在一戰時期北法焦土一片,卻從來沒誕生過糧食危機,相反德國開戰一年就出現了糧食短缺。

    而英國在殖民時代,一個普通英國人的肉食消耗,超過包括但不限於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百分之一百五到百分之三百,雖然只有一個小小的海峽,但幾乎就是兩個世界。

    這還是建立在英國沒怎麼開發殖民地,進行很低層次的掠奪原材料基礎上。

    到了現在,英屬印度已經獨立,艾倫威爾遜指揮著海外殖民地專員,通過海外資產管理委員會的框架,才頭一次認真思考怎麼開發殖民地。

    其實也談不上開發,無非就是一些地產項目,但就算是這些很低層次的開發,英國在很多殖民地都從來沒做過,算一算連英屬印度的地位,獨立之後都可以在整個亞洲稱王稱霸,結果一看工業指標也很拉胯,完全是因為亞洲其他國家太差了。

    在殖民地進行初步開發,就是為了讓英國增加對抗戰後恢復歐洲的籌碼。

    而馬來亞殖民地的作用,就是幫助英國本土完成這個目標。艾倫威爾遜說讓馬來亞殖民地代替英屬印度的角色也不能說錯,不但代替,而且代替的相當好。

    除了沒法像是英屬印度碰到戰爭,能讓英國喊著印度人的血不流乾之前決不投降。其他方面都可以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殖民地只有進行必要的建設,才能起到轉嫁危機的作用。

    要是一點不開發的話,完全一副原始人的做派,就談不上什麼市場。

    而在必要建設這個過程中,帶來的需求就會讓馬來亞殖民地收益。

    到目前為止,英屬殖民地互相之間的經貿聯繫,其實比二戰之前還要更強。殖民地減少,也迫使各地的殖民地專員,聽著他們的常務副秘書長的指示,開始用心在殖民時代的餘輝中努力工作。

    各殖民地的專員可以說是百年來,對殖民地經營最為上心的一批人。

    當然回報也是豐厚的,需求一旦出現,發家致富的手段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

    一個非洲的原始人從來沒吃過糖,自然就沒有需求,你先讓她吃一塊糖。需求不就有了的麼?

    有市場才能揮動工農剪刀差,不然的話,哪怕艾倫威爾遜對蘇聯體制的國家,自我剝削的手段有所瞭解,他也不能對著吃飽了不餓的原始部落轉嫁危機。

    所以英屬非洲的地產興邦戰略,啟動的時間要比馬來亞殖民地早。

    本質上現在的英國就如同一個三級火箭,目前還保存的英屬非洲殖民地開發一點,就會讓馬來亞殖民地提高一個臺階,最終還會助力英國本土的發展。

    工農業剪刀差這種手段英國當然也會,只不過真把這種手段玩出另外一個層次的,還是在帝俄廢墟上重新建立的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