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叉 作品

后羿帝俊考略

    這幾章關於帝俊和羿,之前說過這個背景看公眾號的考證。不過可能有許多讀者沒關注過公眾號,看得還是有點糊塗,我把考證搬過來一下。

    看過的就略過不用看了。

    另外這也不是什麼學術,只是一個寫作背景依據,所以可能(必然)有謬誤,歡迎討論。

    但不管討論出什麼結果,已經是按照這個依據寫了,所以故事不會改(手動狗頭)。

    一,首先說羿:

    目前比較主流的認知是,羿是一個善射的代稱,其實可以有很多羿。射日的是大羿,堯時代的;篡夏的是后羿,夏朝東夷有窮氏首領,也叫夷羿,因為做了夏後所以叫后羿。二者差距幾百年,是兩個人。

    而我這邊的觀點是,羿確實是代稱沒錯,但射日的羿和篡夏的羿,其實是同一個人,因為演化託古之後,誕生不同的故事,成為兩個人。

    所以本書的羿,是一個人,射日和篡夏的都是他。

    1,本沒有大羿這個詞,這詞是袁珂為了區分兩個羿而生造出來的,原本的傳說就是“后羿射日”。

    那麼兩個后羿是否有關呢?

    2,我們來看看“后羿射日”這個傳說的最早出處。

    最早有兩個出處,一個是屈原《天問》:“羿焉彃日”,彃就是射,這就是后羿射日的最早來源。那麼這個羿,指啥時候的人?

    在同一篇《天問》裡,還有這麼一句“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這裡明顯就是夏后羿與寒浞的故事。同一篇詩歌裡的同一個羿,可以確定這個“羿焉彃日”指的就是夏后羿。

    另一個出處《山海經》,“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可見的《山海經》版本里,是根本沒有這麼一句話的。之所以認為山海經有過這麼一句話,是唐宋時別人引用《山海經》提到這麼一句。

    所以這事兒有兩個說法,一是別人引用就是瞎引的,就像我們編一句魯迅說一樣,其實魯迅這話我沒說過;二是原本的山海經裡有這麼一句,但原本失傳,留下的版本沒這句。

    無論是哪種可能,總之我們知道《山海經》也是不斷經過後人增補的,這一段文字真正出現在什麼時候很難說。如果出現在屈原之後,那就極有可能就是從屈原那句發散而來,加上莊子的堯舜對話裡的“十日並出”這事揉合,形成了堯時代的大羿射日故事。如果這句壓根就是唐宋人瞎引的,那這個出處都可以推翻,按屈原《天問》為唯一出處即可。

    3,夏后羿的經歷中,存在可以和射日相對應的事件。

    《史記》:帝仲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徵之,作《胤徵》。

    《左傳》也有,雖然沒提到討伐羲和,但提到了夏朝這次日食事件,可做側面佐證。

    帝仲康是什麼時候呢,就是羿流放太康之後,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做傀儡,此時的掌權者就是羿,所以仲康伐羲和,其實就是羿伐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