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青石 作品

第一千八百九十章 雷祖寶誥

銀絲垂降。

攪動神庭。

蒼天被銀絲破開,神庭壁障顯然也擋不住銀絲,銀絲背後之人的修為已經不言而喻。

‘呼呼……’

銀絲造成的波動撼動神庭。

不論三垣四象二十八宿,還是九霄雷城,所有仙山、神殿皆隨著神庭晃動,神庭內部一片混亂。

‘刷!刷!刷!’

銀絲前端輕輕擺動,帶起狂風,雲翻巨浪。

坤道仰觀九天,神情無比凝重,玉手翻轉,祭出一尊古樸香爐。

香爐內刻三元八會之文,外雕鳳凰麒麟瑞獸,爐座飾捲雲紋,雙龍盤曲,龍爪撐地,承託香爐。

香爐懸於法壇之方,輕輕一震。

‘咚!’

悠揚鐘聲傳出。

坤道兩側,兩位大真人正在入定,煉化體內丹力,聞聲驚醒,看到坤道的架勢,立刻明悟,迅速平復氣息,激動地站起身,閃身落到坤道身後。

他們一左一右,取出自己的法劍,束手而立,神情肅穆。

其餘真人亦祭出法劍,紛紛在兩位大真人身後列陣排開,保持安靜。

與此同時,鐘聲傳至中茂治治壇,乃至兩治境內的所有法壇。

諸壇壇主紛紛率領弟子,在法壇前肅立,下意識屏住呼吸。

眾真尚不知天上異變,皆滿心激動,靜待真君敕令。

不出意外,接下來應該是自道庭衰微之後,最為盛大,且意義非凡的一場齋醮科儀。

所謂齋醮,原非一事,分別指的是齋法和醮儀。

‘齋’意潔淨。

齋法源於古人矇昧之時,祭祀天地鬼神之前,為表誠敬,必先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禁絕房事。

是以古語有云:齋者,精明之至也,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

道門起初將齋法吸收,並繼續發揚,由外在形式的祭祀之齋,衍生出更重要的‘心齋’,亦稱‘內齋’。並認為修持戒律有助於心齋,因此誕生諸多道門戒律。

齋者,湛然純一也。

戒者,肅然警惕也。

道門以齋戒為立法之根本,尋真之門戶。認為齋戒可達天地、通神明,利於修行。

直至後來,隨著道門對天地和大道的認知加深,明瞭天地鬼神只存在於傳說,便由符道推演出符神,自創神庭,演變齋法,應用在請召符神之術。

符神並非天地鬼神。

行法之前,無須像上古祭祀那般恭謹,一絲不苟完成外在的齋法,但必須行心齋,清心定性。

‘醮’之一字,亦是來源於上古祭法,指的是祈禱神明時的祭祀儀式。

醮者,祈天地神靈之享也,和‘祭’的意義相差無幾。

只不過,‘祭’多用犧牲血食為貢品。

行醮法時則備香花燈燭、果酒茶湯等物,虔誠禮敬於天地,祈福於神明。

自古齋醮相配,行醮法之前,必須齋戒。

道門繼承後,又賦予新的意義,將請符神時的行符、罡訣、咒言等一系列章程稱之為‘醮’。

兩者並行,如今以‘齋醮’一詞代指道門科儀。

當神庭創立之後,道門修士很少再禮敬天地鬼神,齋醮科儀指的便是請召符神的科儀。

齋醮科儀的複雜程度,和所請召符神的位業有關。

‘唰!’

坤道掌心現出一根靈香,執香插進香爐,煙氣嫋嫋,馨香撲鼻。

煙氣環繞諸真,彌久不散。

坤道掐指打出一道神符,落入香爐。

香爐頓時射出道道寶光,和香氣結合,灑在諸真身上,輕盈如水。

宛若天水著身,洗去凡塵汙穢,化作素白道袍。

此為齋醮的第一步,叫做進香儀式,凡齋修之事,憑香達誠,以捻香為首。

坤道施展的神符是一種香符,和靈香配合,名曰沐浴香符。

香符為諸真帶來的不僅是外在的變化,亦可洗去心中雜念,澄淨其心,澡雪精神。

只見坤道動作頻頻,一道道形制不一的靈香插進香爐,並配以不同的神符。

一連發出十五道進香符。

坤道收劍而立,諸真亦然。

所有法壇,寂靜無聲。

包括坤道在內,眾修如著仙衣,手執法劍,衣袂飄飄,氣質絕然。

此刻,眾修心靜、神靜,全無一絲雜念。

坤道立於法壇之前,法劍舞動,一道神符一蹴而就,舞劍步綱,朗聲誦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