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四百五十五章李端懿的投名狀

大慶殿的常朝還是那般的空洞無趣,文武兩班站在殿中衝著空蕩蕩的御座拜下,兩府官員中的絕大多數皆不在列。

想想也是,現在的官家和重臣們已經無暇顧及常朝了。

在內侍尖銳的聲音中散朝,李端懿便邁步離開,年初他這個提舉諸司庫務還是相當繁忙的。

在別人眼中這是掌舉察京城儲蓄受給、覆驗所受三司計度移用之事的肥差,但只有他知曉其中的難處。

每年三司用度支移皆要從各庫走,其中的陳年舊賬不知錯漏幾何,也就是御史臺的人不願牽扯太廣,否則他這個提舉官必受彈劾。

現在的相公賈昌朝頗得官家器重,可器重是一回事,能否用他對付河西又是另一回事。

每每想到葉安這個雲中郡侯,李端懿便在心中暗歎物是人非,當年二人形同兄弟,可父親卻因怕牽連而斷絕往來,這才是讓人寒心的。

恐怕連父親都想不到,當年逃出東京城的葉安現在已成西北的無冕之王,連屢敗大宋的西夏也被其所滅,李元昊更是如喪家之犬四處奔走。

當年的雲中郡侯已成大宋最大的威脅、官家甚至題“西北葉安”四字於景福宮的牆壁之上,可見他對葉安的忌憚已到何種地步。

賈昌朝唯一的優點是做事穩妥,老成謀國,但可惜這些好處用在西北卻是全然不見功效。

無論大宋以何種手段對付河西,河西的大政府必能輕鬆化解,就拿眼下人人議論的禁邊令而言,這東西在東京城可能有用,可到了邊州就真的成了一張廢紙。

邊州百姓和官員哪個不知河西的好?

就算官員尊詔,也不可能真的緝拿遷往河西的百姓,若朝廷查問最多拿幾個罪囚應付了事,不然恐生民變,到時事情只會鬧得更大。

這是李端懿在散朝後的親耳所聞,萬萬沒想到河西已經壯大若斯,更恐怖的是大宋的西北已成河西的“後花園”。

聽聞曹儀至今依舊坐鎮延州,雖與葉安屢次交鋒失利,但朝廷仍舊不敢調他回京,不是無人可用,而是擔心邊事再起。

因為有曹儀在至少還能同葉安周旋,別看幾次交鋒他都失利,可國朝的損失並不大,最少把那些能戰,可戰的邊軍給保住了。

若換上冒進的主帥,一旦戰事再起誰也不知會不會把整個大宋都拖下水。

如今的大宋算不得好,但也算不得差,其他州府就算不好過也無關緊要,只要開封府,東京城沒有大事,便算是穩妥的。

李端懿在不知不覺中便到了稅務街,邊上是名聲大實權極小的秘書省,一些和他同樣參加常朝的年輕官員多半是去往秘書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