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繞半山腰 作品

第四十三章 出金卡了!!!

    皇宮,養心殿中。

    張昭對著蕭承微微一禮,沉聲道:

    “啟奏陛下,此次科舉,通過第三輪試者,其中秀才科合格者二十七人,明法科四十四人,明算科三十九人,兵科四十八人,農科一十九人,墨科二十人,辯科五十二人。共計兩百四十九人。”

    聽到最後的數字,蕭承還是微微皺眉,道:

    “這麼少?”

    要知道,第一輪的科舉,報名之人高達上萬。結果到最後,就錄取了兩百多人?

    張昭聞言,當即道:

    “陛下,此次科舉,舉辦實在過於匆忙,濫竽充數者眾。畢竟是為國取才,必須嚴苛,以免才學不足者混入其中。而且既然科舉之制,今後會成為國家欽定的取士制度,這第一次科舉,便需要給後世制度定個標杆。錄取底線只許更加嚴苛,絕不許放鬆!”

    蕭承聞言,也覺得這話很是有道理,點了點頭,有些急切道:

    “錄取名冊呢,拿上來給朕看看!”

    張昭聞言,當即將手中名冊雙手奉上。

    蕭承自小太監手中接過,一目十行掃視起來。

    常人無法看到的視線之中,金手指隨之而動,密密麻麻的面板浮現在蕭承眼前。

    面板之上,是一個個考生的姓名,以及他們的簡單能力數值。

    【姓名:翟蘇文科:46武科:58人品:61】

    【姓名:向世濤文科:65武科:41人品:59】

    【姓名:徐志強文科:60武科:61人品:42】

    【姓名:時成文文科:89武科:81人品:73】

    ……

    ……

    ……

    蕭承看著眼前展開的面板,不由得眼睛一亮。

    還真是好貼心的機制啊,為了蕭承能夠更好地錄取人才,每個人顯示出來的屬性數值,都是直接分為文武兩科的綜合數值。

    不過說起來,自己雖然運氣不好,抽獎從來都靠保底,但好歹是第一次科舉,總要出個名臣意思意思吧!

    張昭見蕭承如此著急地要看錄取士子名冊,還以為他是對著科舉結果極為上心,沉吟片刻,開口道:

    “陛下,召集士子於京中科舉,今年尚屬第一次。科舉消息,尚未完全流傳開來,也有不少士子心存疑慮,正在觀望,所以京中場地、官吏還算能夠應付。但這些士子若見科舉,卻是是為國取士之路,明年舉辦之時,這些人必然蜂擁而至,京中恐怕難以應付啊!”

    蕭承雙眼飛快地掃視手中名單,心不在焉地隨口道:

    “那便讓各地官府,進行考核,挑選合適人才,給予這些士子科舉的資格。”

    今年京城的這場科舉,應試之人上萬,便已經牽扯了雲國朝堂之上的大半力量。若是年年如此,那雲國朝堂也不用處置政務了!

    況且蕭承今年也只是臨時應急,之後每次的科舉考試,必然是要資格、前期考試所需的人力物力,分攤給下面的行政力量承擔的。

    張昭聽到蕭承所言,下意識地連連點頭,然後心中琢磨幾回,卻又猛地搖頭,道:

    “陛下,將科舉資格之權下放各地官府,雖能分攤壓力,但亦有不妥之處。就比如這科舉諸科,像是明算科、明法科,這些考題答案恆定,自然無妨。但若是像秀才科的策論,兵科的兵法推演,農、墨兩科審查所需的知識,地方官府幾乎不可能有足夠的能力去審核判定。”

    若說像明清時期的八股文科舉,那各地官員都是這般科舉出身,自然有一定的能力判定文章好壞,衡量士子學識的高低。

    但這個世界,百家爭鳴,則必然不能照搬這等制度。

    試想一下,你讓一個法家出身,所學的主張,是“以法為教”的地方官吏,去判定一位儒家士子,以“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為題的卷子,那造成的結果是什麼,自然不用多說。

    蕭承手上一頓,抬頭看向張昭,沉聲道:

    “有道理,科舉之事,是不能下放各地官府。”

    他頓了頓,又扭頭看向身邊的馮保,問道:

    “司馬徽、龐德公那邊怎麼樣了?”

    馮保聞言,當即躬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