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風吹涼 作品

第1135章 番二十五:登基大典!

    大燕宣德四年,五月初四。

    尚寶司設寶案於太和殿,鴻臚寺設表案于丹陛上,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懸而不作,鴻臚寺設詔案,繡衣衛設雲蓋、雲盤於奉太和殿內東,別設雲盤於承天門上,設雲輿於午門外,設宣讀案於承天門上、西南向。

    ……

    大燕宣德四年,五月初五。

    醜正,司設監於中和殿設御座,於太和殿設寶座,欽天監設定時鼓。

    丑時三刻,奉上諭,遣官以祗告天地、宗廟、社稷。

    醜末鳴鐘鼓,繡衣衛設鹵簿大駕,文武官員各具朝服,入候丹墀內。

    寅正,軍機處領軍機大臣林如海領文武百官,前往中和殿,跪請聖天子登皇帝位。

    鴻臚寺官傳旨百官免賀,遂引執事官就次行禮。

    贊請升殿,上由中門出御太和殿寶座,繡衣衛鳴鞭,鴻臚寺贊百官行五拜三叩頭禮。

    皇帝服袞冕於太和殿丹陛上拜天,行五拜三叩頭禮。

    禮畢,詣奉先殿,次詣太皇太后前,次詣凡筵前,次詣皇太后前,俱行五拜三叩頭禮。

    畢,出御中和殿。

    訖,百官出至承天門外北面俟鴻臚寺請頒詔,翰林院官捧詔授禮部官,由殿左門出,繡衣衛於午門前候捧詔置雲蓋中,導至承天門開讀……

    詔曰:

    “昔我大燕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汛掃區宇,東抵虞淵,西踰崑崙,南跨南交,北際瀚海。仁風義聲,震盪六合,曶爽闇昧,鹹際光明。

    三十年間,九有寧謐,晏駕之日,萬方嗟悼。

    煌煌功業,恢於湯武,德澤廣佈,至仁彌流。

    後世祖、聖祖二祖臨朝,掃清寰宇之亂,使生民得以喘息。

    又傳至叔王太上隆安皇帝,因得天譴,以龍體應劫,傳至李暄。

    父子二帝以涼薄之資,嗣守大業,秉心不孝,更改憲章,戕害諸侯,放黜師保,崇信奸回,大興土木。

    天變於上而不畏,地震於下而不懼,災延承天而文其過,飛蝗蔽天而不修德。

    朕為聖祖嫡孫,得太皇太后欽認而歸宗。

    得祖明訓,曰:‘朝無正臣,內有奸惡,王得興師討之。’、

    朕遵奉條章,舉兵以清君側之惡,蓋出於不得已也。

    使朕兵不舉,天下亦將有聲罪而攻之者。

    二帝曾不反躬自責,肆行旅拒。

    朕荷天地祖宗之靈,不戰而得帝京。

    今隆安、宣德自囚於壽皇殿,於宗社前日夜禱告,以求列祖列宗之寬恕。

    諸王大臣謂朕乃聖祖之嫡,應天順人,天位不可以久虛,神器不可以無主,上章勸進。

    朕為社稷計,定於五月初五即皇帝位。

    大禮既成,所有合行庶政並宜兼舉。”

    滿朝文武,就這樣目瞪口呆的聽著賈薔指著隆安、宣德二帝的鼻子好一通臭罵!

    涼薄之資!嗣守大業!秉心不孝!更改憲章!戕害諸侯!放黜師保!崇信奸回!大興土木!

    數年天災,獲罪於天,皆賴此二人!

    賈薔身著皇帝袞冕,坐於九龍寶座上,目光森然的掃視著鴉雀無聲的百官,低沉的聲音經迴音壁傳遍大殿:“可有人,想為二帝鳴不平者?”

    愈發沒有絲毫聲響,便是直臣,也不會在這個時候賣直作死。

    “身為帝王,為阻攔臣子開海,不擇手段到了派人去暗殺臣子家眷的卑賤地步,枉為人君!!”

    “臣子為社稷立下不世之功,卻要戰戰兢兢,為擔憂功高蓋主而惶恐不安。荒唐昏聵,無過於此,何異於徽欽之惡?朕深恨之!!”

    “還有!!彼輩為了一家之貴,為了所謂的皇權穩固,不惜以繡衣衛犬牙監控百官日常作息,使得官員便是歸家也惶惶難安戰戰兢兢,可是又有甚麼用?該貪的還是要貪,該使壞的,哪個又少了點壞心眼?”

    “可見,安插繡衣衛暗間入臣子府第,除了嚇唬威脅良善忠靖的好臣子外,甚麼都辦不妥!該謀反的,不一樣謀反了?”

    “故而,從今日起,繡衣衛不再監察百官。繡衣衛雖仍存,卻只為國朝安危而設,不再監控百官日常起居,實在荒唐,也缺乏煌煌大氣!”

    “最後,從今日起,大燕將不以言獲罪……但是,不是風聞言事,更不能信口開河只憑莫須有三個字!只要實事求是有證據,城門卒亦可彈劾宰輔,有功無罪。但若妖風四起妖言惑眾,卻是要治大罪的!”

    “至於治政,朕不會過多幹預。你們不一直盼著聖天子垂拱而治的那一天麼?好啊,朕就放權與你們。不止先生當政時,便是先生致仕後,依舊如此。相比於歷經州縣晉升上來的官員,朕便再英明神武,治政方面也不及。但是,得了相迎的權力,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朕放權給你們,不管你們如何施政,總之,朕只想看到大燕的百姓,少吃一點苦!”

    “朕不希望,下一次天災時,還要朕親自駕船出海,為了給百姓搶回一口活命的賑濟糧食,和海匪於大海風浪中廝殺拼鬥!”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

    相比於外朝太和殿上的肅穆甚至肅煞,坤寧宮就好了太多。

    諸王侯命婦,諸文臣誥命,諸皇親國戚之內眷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