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伊爵士 作品

第236章 大河北岸(4)




    這株喬木高約二十米,底部直徑約半米,樹形高大筆直。在其樹根處,由於樹根的固定作用和河水對其餘樹根未能覆蓋地域的沖刷,導致樹根處的泥土高出附近地面半米以上,高出目前的冰面近一米。



    主角看中的就是這半米一米的落差。目前冬季大河是枯水期,距離樹下的土丘約有一米。即便是雨季豐水期,主角認為這個高度也足以防洪。



    不便之處也有,就是新築巢穴需要儘可能的淺,然後往水平方向擴張,以免低處滲水。但是相對於其他優勢,這點不便可以忍受。



    由於緊鄰河岸,新築巢能更方便的得到後方支援。此處遠離敵人日常活動範圍,也可以在早期築巢時不易被發覺,從而爭取更多的施工時間。



    最重要的,這裡的地形可以避免被敵人完全包圍,至少臨河一面可以高枕無憂。如果再好好合計一下與河南岸的交通路線,那麼敵人就無法切斷新築巢與「臨水城」之間的交通線。



    而新築巢與「臨水城」之間,主角一開始計劃建一座浮橋。



    浮橋,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樑。軍隊採用制式器材拼組的軍用浮橋,則稱舟橋。古代浮橋多為在並列的船、筏或繩索上面鋪木板而造成。



    浮橋可用於跨河交通。由於其構造簡易,架拆方便,在建橋技術落後的古代,常常用來在河流甚至海峽作為主要交通手段。



    我國建造浮橋的歷史十分悠久,公元前8世紀《詩經·大雅·大明》中曾記述周朝周文王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橋,離今天已有三千年了,是建造浮橋最早的記錄。據考證,當時浮橋是稀貴之物,周代禮制規定,只有“天子”一人才能使用,用畢就要立即撤除。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只准“天子”上浮橋的規矩也才隨之崩壞。



    到漢唐時期,我國浮橋的運用日益普遍。千百年中,建過的浮橋難以統計。許多地區在建造永久性橋樑以前,總要先造浮橋,以便摸索並瞭解水情,然後再尋求合適的永久性橋型。據粗略統計,僅在長江和黃河上就曾架設過近二十座大型浮橋,其中大部分屬軍用浮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