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 作品

一千零一十 現在,這就是公平

    大明國第二次科舉考試是按照全新規定執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比起帶有舊時代色彩的洪武二年第一屆科舉考試,洪武五年的第二屆科舉考試才有著更加重大的意義。

    因為這是第一次完全按照自己規矩來的科舉考試,是罷黜儒家學術作為官方認證學術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已經被完全掌控的明國禮部完全按照蘇詠霖的要求進行考試的籌備。

    這一次科舉考試比起上一次科舉考試的條件要好得多,沒有了內外部因素的掣肘,甚至於各地考場都已經建設的七七八八,行省、州和縣的三級考試都已經有了明確的規章制度。

    進入中都之後所進行的會試和殿試兩場考試自然也不用多說,禮部直接包圓,全權負責。

    大明國新一批的人才們躍躍欲試,準備通過這場考試證明自己的努力沒有背叛自己。。

    蘇詠霖在洪武五年正月十五日召開的禮部考試會議上對這一次考試的情況做了一個基本瞭解。

    洪武四年下半年,作為最終考試之前的選拔考試環節的縣試、州試和省試已經完成,總人數超過三萬的考生已經有大部分抵達了中都,等待著三月初一的會試和殿試。

    而考生之中,人數最多的還是文科學子。

    科舉考試的改革至今不過四年,蘇詠霖為了拓寬社會各個群體的上升途徑,除卻原有的科舉科目之外,又開闢了理科、工科和法科三科的考試。

    但是時間終究比較短,就算經過了對士大夫階層的毀滅性打擊,參加文科考試的士子的人數還是多餘其餘三科。

    不過洪武二年的時候,其餘三科考生加在一起還不到文科考生的百分之六十,到了洪武五年,這一數據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六。

    可喜可賀。

    但還是少,這說明社會的慣性之大並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改變的。

    而在理科工科和法科的考生當中,洪武二年,法科的考生明顯多於理科和工科考生,幾乎等同於二者相加的人數,接下來就是工科,最後是理科。

    洪武二年還沒有完善的分級考試製度,且三科考生的報名人數也必須要分級,所以洪武二年的考試當中,錄取比例最高的就是理科考生。

    當時的錄取比例幾乎達到了每兩人就要取一人的狀態。

    還是隻要報名參考,就能衝擊接近百分之五十的錄取率。

    當年的理科考生贏麻了。

    這種情況是後來科舉考試結果公佈之後才廣為人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