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魚 作品

第95章 安不納群島

    中國對納土納群島的記載很早就有了,

    在漢代之前,稱納土納群島所在的海域為“漲海”,稱納土納群島為“漲海崎頭”,稱納土納島為“極大崎頭”。

    由於其正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交匯的馬六甲口,受兩洋水位落差活動影響,致使該水域水位時有升高和回落現象,因此當時稱此海為“漲海”,

    自宋代時起,納土納群島就已被作為中國與外國的海域分界,船隻到了納土納群島即進入中國之境,漁民常稱之為鍋蓋嶼,

    到了鄭和下西洋時期,這裡被稱作“石塘嶼”,鄭和的船隊將其作為海上驛站,並在上面建有大量營房和生活設施,專門派遣了大量人員值守。

    在鄭和六次下西洋以及之後的一些官方和民間的出海事件中,納土納群島都是船隊和漁民的中轉站、驛站,

    船隊會在此補充資源,比如加淡水、加工海產品、換洗、檢修等,很多人也留在了島嶼上生活,

    這些人中有木工、篾工,還有雕工、畫工、漆工等,人數不下萬人,而且都是年輕後生,所以人們才將此地稱為“萬生石塘嶼”。

    明宣宗時期,由於海禁,納土納群島日漸凋敝,於是有官員上奏朝廷,問是否要放棄駐守萬生石塘嶼,

    明宣宗得知後,當即賜字“萬生嶼,安不納?”於是這裡就此改名為安不納群島。

    以曾沅芳為代表的一干船工,帶著皇帝手諭及各自家眷,便在島上住了下來,作為我國南疆屏障,

    史料記載曾沅芳的妻子活到了90多歲,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婦人被大家尊稱為“曾母”,

    這附近的許多島嶼、島礁,都以“曾母”為名,其中最著名的無疑便是“曾母暗沙”了。

    該群島不禁扼守南海門戶,是從馬六甲海峽和爪哇海進入南海的必經之路,島上及附近海域,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

    東納土納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氣田之一,估計有13億立方米天然氣,海上的納土納氣田可採儲量預計為46萬億立方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