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魚 作品

第78章 廈門港

    船中樹著3杆帆桅,主桅高4丈,船長20丈,艙5層,船面設樓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紅夷炮8門,千斤佛郎機40門。

    這艘船的排水量約650噸左右,但是數量很少,目前也僅有五艘而已,維護起來也麻煩,輕易不會出港。

    而鄭軍中數量最多的戰船,是“大青頭”(船體多飾以青色),長約10丈,寬2丈1尺,高1丈5尺,吃水8尺,載重三四千石,總共只配備2門大炮,前1門後1門。

    這種船滿載排水量約400噸出頭,在目前的西方屬於護衛艦的等級。

    不過大青頭與歐洲同級戰船的差別是:火炮搭載量極少,只有兩門,主要的戰術還是快速接近敵船,然後跳幫肉搏。

    (“跳幫”是指帆船時代海上作戰時,當兩船距離足夠近的情況下,從己方船隻通過跳板、蕩鎖或直接登船等方式,登上敵方船隻進行白刃戰的過程。)

    鄭錦也是近些月才知道,海船多靠肉搏少用火炮,乃是大明的傳統。

    以前明軍主力的蒼山鐵、海滄船與福船等,火炮都不多,甚至最大的三桅炮船也僅有48門炮。

    原因是大明的火炮並不可靠,甚至不能提供符合火炮口徑的彈丸。

    這不是說大明的造炮技術不好,而是管理上的問題。

    簡單來說,同一個工坊出品的炮與彈也就罷了,不同工坊出品的炮與彈,往往並不能混用。

    這不是說沒有標準,所有工房都按照尺來量,但他們用的是各自的尺,同樣一尺的刻度,在不同的工房就會有少至數釐,多達一分的誤差。

    簡而言之,這是缺乏統一的度量衡標準的管理上的問題。

    鄭錦很早就在大員推行了度量衡標準改革,此前只為了解決機器零件的替換問題,沒想到如今改革後的好處已衍生到了軍事上來,

    反正在他統帥的第一艦隊,是絕對不存在火炮彈藥的那些問題的。

    “讓開!讓開!”

    鄭錦正在港灣附近漫步時,前面忽然湧出一大批人來,十數個惡奴在前面開道,行人紛紛避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