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魚 作品

第75章 北港改造計劃(三)

    鄭錦最近確實挺忙的,

    主要是神木縣、永寧堡、汐止鎮、基隆港等臺北地區的移民數,已逼近五萬人,而北港那邊自發移民也來了不少,人口達到了兩萬六千餘人。

    人口一多,管理難度自然是直線上升,

    以前只管理神木鎮一地,幾乎沒一個移民鄭錦都認得面容,指揮起來自是如臂使指,得心應手,現在就不行了。

    他剛從倭國回來那會,管理甚至可以用混亂來形容。

    雖然在陳永華、郭槐他們看來,這已經很不錯了,與廈門那邊的官府比不知高到哪去了,

    封建王朝的官府,朝廷一般只管到縣為之,縣以下的村、鄉里、鎮,基本都是鄉紳自治,官府是不直接去管的。

    鄭錦可不會接受這麼粗糙的管理模式,於是他又去了一趟北港,

    北港那地方,大部分人口都分散到各個村落,鎮裡的人口反而相對較少,管理一開始也很混亂,年初的時候鄭錦在那裡實行了大隊制度,

    現在鄭錦便要去北港看看,那裡的大隊制度如今成效如何了,以便吸取經驗後在全臺北推行。

    去北港走訪了幾日,結果大體上還是挺讓鄭錦滿意的。

    在鄉村,修繕灌溉水渠、搭橋布路、農忙搶收等事其實都挺需要人力協作的,

    就說水渠吧,單靠一個村的力量,也就只能修一小段水渠而已,而且如果村長號召力不夠,這種事根本組織不起人來,

    如今好幾個地勢相連的村統合成了一個生產大隊,幾個生產大隊又可互相合作,水渠、橋樑、道路等都經行了統一的修繕。

    以前北港的灌溉水渠,幾乎都快要廢了,現在鄭錦再次來到這裡時,各村落的水利設施基本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且菸草、甘蔗、茶樹等作物,都經行了統一規劃的種植,全是連著的片,而不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便於集中採摘、收割和運輸。

    最重要的是,這些村落不再是處於無管狀態,賦稅交得足,人力也隨時能調動,與之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