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手1號 作品

第二百七十八章:入境

    在大宋,相當大的一批人,而且還是精英分子,他們認為,大宋能夠與遼國對峙如此之久,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遼國內政不修。

    遼國的主體民族是契丹人,在大宋人眼中,便是一些蠻夷。但在他們的統治區域內,漢人,卻佔了絕大多數。

    最初的時候,契丹人視漢人為奴,予取予求,基本上沒把漢人當人看,這便使得其統治區域內的漢人群起反抗,一波又一波,此起彼伏。

    雖然這些反抗最終都被鎮壓了下去,但也讓遼國疲憊不堪。這讓遼國的統治者們看到了一個事實,再這樣搞下去,只怕遼國要被活活的拖死。

    接納漢人,便允許漢人進入統治階層,便成為了一個既定的國策。

    但想要實施這個策略,卻又受到了其主體民族中的那些頑固派們的反對,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之下,便誕生了兩套體系,一套對契丹人,一套對漢人。

    南院北院便由此而出現。

    南院便是以漢人官員為主,相對北院自然就是契丹人了。

    這幾百年下來,兩邊各司其職,倒也相安無事。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遼地的漢人實力,是愈來愈強了。比起契丹人,漢人更加擅長於生產、積蓄,時間越長,這個優勢便會越大,特別是當這些北地漢人受到契丹人影響,亦是從小弓馬嫻熟,悍勇之極。

    北地漢人是越來越富裕了。

    而相對應的,則是普通的契丹人,卻是越來越窮了。

    作為主體民族的契丹人,自然是看不起漢人的。

    但你讓一個穿金戴銀,吃香的喝辣的漢人對於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契丹人產生什麼尊敬之情,自然也是扯淡的。

    矛盾,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誕生了。

    有時候,這樣的矛盾是小打小鬧,但有的時候,則會上升到朝堂爭鬥,每一次,都會引出偌大的風波,搞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在這樣的朝堂爭鬥之中,漢人輸的時候多,但也不是沒有贏過,像南京道上的盧氏,便是一個讓大部分契丹人需要仰視的存在。

    說白了,最終還是靠實力說話。

    盧氏能贏那一次的爭鬥,靠的便是他們家族雄厚的財富,以及用財富堆集起來的數千甲兵。即便是強悍如耶律俊,在南京道上,也是相當尊重盧氏家族的。

    在遼地,漢人勢力與遼人勢力很難形成真正的合力,兩邊互相防備,互相爭鬥,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消耗,使得在軍事之上處於劣勢的大宋,能夠與其相峙多年。

    而現在,遼國國內的這種矛盾,已經一步一步地在加深了。在耶律喜這樣的人看來,遼國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深淵,再這樣下去,契丹一族將萬劫不復,所以,剝奪遼地漢人的財富,打壓他們的權勢,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耶律喜的政治傾向,自然有大批的契丹人追隨。

    而耶律俊則更傾向於融合兩者之間的矛盾,讓契丹人進一步的漢化,真正地將兩族融為一體,以此來鍛造一個真正統一強大的帝國。

    兩人各有追隨者,相比之下,耶律俊的勢力要更強大一些。因為耶律喜已經被遼國境內所有的漢人世家們厭惡,拋棄,而耶律俊卻不乏契丹追隨者,像耶律珍這樣的人,便是耶律俊的鐵桿心腹,而西京道上的耶律環,雖然年紀不小了,但因為經常與大宋這邊做生意,接觸宋人較多,反而更傾向於支持耶律俊。

    在北院之中,耶律喜自然是佔上風的。

    耶律俊也一向是被北院攻擊為投降派的。

    但這一次,耶律俊在河北路上的大勝,讓北院所有人都閉了嘴。

    耶律俊這一仗打得漂亮,直接將耶律喜給摁得翻不過身來了。

    要知道,這樣的大捷,遼國在與宋人的對峙之中,也就是在大宋立國之初,大宋皇帝頭腦發熱舉國北伐之時才取得過,然後在漫長的對峙歲月之中,雙方誰也無力再獲取這樣的大勝。

    對於大宋這邊來說,耶律俊自然就是一個噩夢了。

    一個為了遼國兩方勢力融合,花費了十幾年時間去攻讀漢家經典,硬生生地考了一個進士出身的遼國皇族,一個一心想要彌縫遼國國內矛盾的繼位者,怎能不讓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