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淺酌 作品

第164章 現代續篇(1)

    來到現代社會,不論體內分裂出了多少個人格,也須得有一個正式的戶籍姓名。這個名字,會出現在身份證、護照、校園卡等證件上,也會印在結婚的紅本本里。為表新的開始,四個切片都有意去戶籍部門改個名字,但最終沒改成功——他們吵起來了。

    每個切片都想從自己的曾用名裡抽一個字出來,在新名字裡佔據一席之地。為此,還組合出了許多千奇百怪又無比拗口的名字,包括但不限於:謝蘭舟、裴蘭舟、尉遲渡舟、伶持蘭……

    誰都不想被排擠出去。而且,為了組字順序,他們還在明裡暗裡地不斷較勁,始終無法達成一致結論。

    桑洱圍觀了全程,最開始還試著調解矛盾,但很快,她就滿頭黑線地發現,自己越是勸說,就越是火上澆油……不,火上澆醋。

    桑洱:“……”

    最終,桑洱不勝其煩,忍無可忍,給這件事來了個一錘定音,說用了人家的身體,給人家改姓也不太好,不如就直接採用她取的名字,叫遲宵。

    這個解決方案,雖然不是四個人格心目中的最優解,但也勉強維持了平衡。於是,正式的名字就這樣敲定了。但不管是哪個人格,都很少會自稱為“遲宵”。私底下相處時,桑洱也會根據人格的不同來稱呼他們。

    桑洱抓了抓頭髮,就坡下驢道:“班長,那下半場我就不去了,之後我們有時間再約吧。”

    “哦哦,好的!回頭再聚啊!”

    ……

    桑洱拽著青年跑了,後者乖乖被她牽著,走出了包廂。旋轉餐廳燈火明亮,動聽的音樂流淌在空氣裡。兩人穿過人來人往的取餐區,還引來了不少注目。

    直到抵達空無一人的停車場,關上車門,桑洱才扭頭,瞪他:“你怎麼過來了,你中午不是要補習的嗎,裴渡?”

    裴渡還在腦海裡回味著剛才包廂的那一幕。想到桑洱的老同學現在都知道他是誰了,他心中暗喜,有些得意,面上卻無辜道:“補習老師生病了,課臨時調到了明天,我沒事做,就想來接你。”

    ——四切片附身的原主,在外國長大,卻是中國國籍,去年九月,還入讀了y市一所省屬大學,顯然有意回國發展。但是,為了陪伴患癌的姑姑,開學不久,他就辦理了休學,後來又出了車禍,回校的時機,就這樣硬生生地拖了一年。

    下個月,他遲來了一年的大一生涯,才會正式拉開帷幕。

    雖然有了大學生的身份,但原主的學識和常識,卻沒有傳給四個切片。

    為了讓四個切片儘快適應現代社會,免得開學之後鬧笑話,桑洱親自上陣,手把手地教了他們各種生活常識,包括怎麼上網,怎麼用手機和各種電器,怎麼 點外賣。她帶他們坐公交車,熟悉這座城市,領他們去大商場購物,還強調了遇到壞人要報警,絕不能再隨便動手揍人,畢竟這裡是法治社會,打贏了坐牢,打輸了住院。

    文化課方面,桑洱則請來了專業的補習老師,讓四切片老老實實地從小學課程學起。

    好在,一個人格在課堂上吸收的知識,會儲存在大腦裡,與另外三個人格共通。不至於一門課要學四次。尤其是,四個人格里又有特別聰明的存在,大大地拔高了掌握知識的效率,補習時事半功倍。才兩個月,課程就邁入了高中範疇。

    補習老師在微信上和桑洱彙報進度時,還感慨道:“遲宵同學是我見過最聰明的學生了,短時間內學習那麼多的科目,他的大腦卻沒有知識過載的疲勞跡象,好像教他再多,他都能學進去一樣。”

    桑洱回覆了一個開心的表情包,同時腹誹——那是因為他分裂了四個人格啊。這個人格學累了,可以換一個上。大腦精力是別人的四倍之多,可不就是教得再多,也能學進去麼?

    “你來之前,至少提早告訴我一聲吧。突然就走了進來,嚇死人了,我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

    裴渡眼睛一亮,從善如流地摸出手機,解鎖,在她面前晃了晃:“我已經提早告訴你了。”

    屏幕上赫然是兩句微信對話。時間只隔半秒,幾乎是同時向對方發出的。

    【我的同學好像想轉場了,我之後再找個機會遛吧……晚點回來。】

    【我來接你回去了。】

    桑洱白了他一眼:“提早個鬼,你明明是到了包廂門口才發微信給我的。”

    “……”裴渡突然不說話了,靠在副駕駛的椅背上,扭頭盯著她,眼眸隱匿在車廂昏光裡,變得有些霧濛濛的,低聲道:“但你也不想去的吧。難道,你不想讓你的朋友知道我?”

    桑洱:“……”

    一看到這種小狗狗一樣的哀怨表情,桑洱的心尖就像被輕輕掐了一下,瞬間漏氣變軟了,棄械投降道:“呃,當然不是啊。我以為你在家上課呢,我本來就打算晚上去找你一起吃飯的。這麼熱的天氣,你在家裡待著就好,不用特意跑來接我。”

    “我不想在家等你。我就想早點見到你,和你待得久一點,多一個小時是一個小時。”裴渡傾身,越過了中央扶手,摟住了桑洱,下巴抵在她的肩上,不滿地抱怨著,因為是耳語,更像在衝她撒嬌:“本來就只有七天時間能和你在一起了,你最近工作還那麼忙,除了晚上,都沒空見我。好不容易盼到週末,你又跑去同學聚會,三個小時又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