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 作品

第421章 路線鬥爭

    【路線鬥爭】

    這是大遼國立國以來的第一次最高權力的轉移,也是第一次最大的宮廷內部政治鬥爭,述律太后支持次子耶律德光繼統,而強行拿掉法定接班人——皇太子、長子耶律倍。

    其根本原因,是政治路線的不同,治國理念的不同,兩種文明的激烈碰撞的結果。

    這也是所有遊牧民族都要面臨的抉擇,簡言之,就是是否漢化的問題。

    在漢人謀士韓延徽的輔佐下,契丹人首創“藩漢分治”,在大遼國境內,兩套政治制度並存,既有契丹舊制,又有漢法禮制,雙卡雙待。

    皇長子耶律倍,是典型的漢法代表人物。耶律倍仰慕中原文化,工於詩書、繪畫、醫藥等,醉心於中原文化,可以看做是“走漢派”。

    當契丹立國時,耶律阿保機曾問左右近臣,說:“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也就是問契丹人該認誰當國家的吉祥物,作為本國、本民族之精神象徵。

    左右群臣異口同聲,說應該敬佛祖。

    耶律阿保機搖搖頭,一票否決,理由是“佛非中國教”。顯然,耶律阿保機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認為契丹民族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認為自己繼承了中華文明的衣缽。

    這就是我們反覆強調過的,中華版圖從來不是靠武力侵略,而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的自然形成,即便被當時的中原人排斥,契丹人也以成為中國人而自豪,也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中華文化的傳人。

    群臣左右對視,不知該提名何人。

    此時,耶律倍回答道:“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

    耶律阿保機聽聞此話,龍顏大悅,當即下令,建立孔子廟,並詔令皇太子每年春秋時節親自主持祭拜。

    拜孔子,尊儒術,這就是最明顯的政治符號。

    當契丹吞併渤海國之後,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耶律阿保機面前,那就是如何治理渤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