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 作品

第35章 蘄州招安

    王仙芝、黃巢從山東轉寇河南,禍水西遷,直接威脅到了東都洛陽。長安震怖,急忙調兵遣將,組成一道堅固的防線,保衛洛陽及長安。

    而王仙芝和黃巢則在一次又一次地僥倖逃亡中,積累了寶貴的鬥爭經驗,並且將在未來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仙芝攻打鄭州,未能得手。於是群盜化整為零,蟻聚河南,燒殺劫掠,以至於“生人幾盡”。

    王黃之禍,甚於蝗蟲。蝗蟲過處,莊稼顆粒無收;王黃草賊過處,活人全無。這也是我始終不願將其稱為“起義軍”的原因,真不明白他們的“義”到底體現在哪兒。不過很多人習慣把一切與朝廷作對的暴動稱之為“農民起義”,故而也將這次民變稱為“王仙芝、黃巢起義”。

    對歷史,我們應當保持敬畏之心。實事求是,就是對歷史的最大敬畏。盲目從眾,人云亦云,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

    所以,我堅持把唐末的這次暴動稱為“民變”,客觀公正,就像把桂州的那次兵變稱為“龐勳之亂”或“龐勳兵變”而非“龐勳起義”。前文和後文中為了記敘方便或者手滑,可能也會稱之為“起義軍”,但這絕不代表我對他們的肯定。

    各路官軍嚴陣以待,嚴防死守,但收效甚微。

    一來是賊軍飄忽不定,四散劫掠,見到朝廷軍隊就一鬨而散,不與官軍打團;二來是即便官軍捕捉到王仙芝主力,王仙芝也會“破財消災”,把劫掠來的戰利品丟棄在道路兩旁,朝廷軍隊便會爭相搶奪財物,賊軍趁機溜走。

    不得不說,王仙芝、黃巢成長迅速,把唐末各藩鎮兵的弱點拿捏得很到位。詐降緩兵、破財消災……這些小伎倆更是玩兒得爐火純青。

    王仙芝、黃巢在河南、安徽、湖北一帶流竄,以打砸搶燒為主要戰略目標,幹一票就走,就像之前和之後的所有農民起義一樣,帶有濃重的游擊戰色彩。

    在古往今來的農民起義中,王仙芝黃巢的運氣顯然是最好的。因為在他們摟草打兔子的時候,著實打到了兩隻肥兔子——汝州刺史王鐐、蘄州刺史裴偓。

    在與朝廷的武裝鬥爭中,“執刺史”、“殺刺史”只能算作是小插曲,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這兩隻兔子肥就肥在人際關係上:汝州刺史王鐐,是當朝宰相王鐸的堂弟;蘄州刺史裴偓則是王鐸的學生,裴偓進士及第那年的主考官是王鐸,師生關係甚鐵。

    活捉他倆,尤其是王鐐,就等於握住了宰相王鐸的命根子。

    如果這兩位能夠顧全大局,殺身成仁、捨身取義,視死如歸,痛斥王黃逆賊無禮,然後英勇就義的話,歷史也許就會發生重大的改寫:宰相王鐸身負國仇家恨,堅定地成為“主戰派”,朝廷上下同心,王仙芝黃巢被很快鎮壓……

    只可惜,王鐐和裴偓都是軟骨頭。

    他倆被擒之後,第一反應都是向草賊搖尾乞憐。特別是裴偓,主動幫王仙芝起草招安求官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