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 作品

第33章 私鹽販子的怒吼

    乾符元年(874),唐僖宗新登大寶。年底,長垣(今河南高官垣縣)民變,變民首領叫王仙芝。這場民變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壯大,與漢末的“黃巾起義”一樣,它將唐王朝帶進了墳墓。

    這次民變持續十年之久,波及帝國半壁江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農民起義之一。

    而縱觀起義終始,其領導人的智慧也未見得多麼高深,他們的“成功”更多是來自敵人的襯托。他們被時代選中,被時勢造就。

    與其他民變、起義的群眾基礎相類似,山東、河南、安徽一帶連年遭受自然災害,水災、旱災、蝗災此起彼伏,這是客觀原因,不得不承認;

    地方官員為了粉飾政績,瞞報災情,還增加稅收,編造盛世繁榮景象,作為自己升官的政績,而把農民逼上絕路;

    從“銀刀卒”到“龐勳之亂”,其殘餘勢力始終沒有被徹底清剿,他們一直扮演著群盜流寇的角色,在這一帶活動;

    在王仙芝起事之前,徐州一帶就已經有成群結隊的盜匪掠奪民間財產,而州縣無力制服;

    以上是民變能夠快速壯大的主要社會因素。佔了“人和”。

    本次民變爆發地點和早期的活動範圍,是長垣、濮州、曹州一帶,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四省交界的地區,在當時也是天平軍、感化軍(原武寧軍)、宣武軍、義成軍、魏博軍等轄區邊境交界處,“三不管”地帶,這是起義軍迅速壯大的地理因素。佔了“地利”。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天時”:南詔二次入侵西川。

    這一個原因乍一看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一個在今天的四川,一個在今天的山東,跨著大半個中國。

    這就對了,恰恰是因為距離遠。

    南詔二次入侵西川,逼近成都,朝廷把“南詔剋星”高駢緊急調往西川。高駢,時任天平軍節度使,天平軍總部在鄆州,今天的山東省東平縣。

    天平軍的精兵勇將奉詔隨高駢入川。天平軍轄境出現了武裝力量的真空,成為民變在初期能夠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歷史總是那麼詼諧頑皮,這次民變爆發的直接導火索,還真不是什麼“官逼民反”,相反,是一次合法的、正義的執法行動——緝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