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殼蟻 作品

第八百七十八章 動物的民主制度









直播間有不少的專業人士做出的解答,同樣的,也正如他們所說,畢方說拉丁學名並不是為了裝逼,展示自己會多種語言的能力。

“會一點拉丁文,幾乎是每一個動植物研究學者的必備技能。”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所有的專業物種學名,全都是由拉丁文構成的。”

“大家都知道,一個動植物的名稱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稱呼,為了方便研究,科學家就需要一種全世界唯一的名字,最後大家的選擇就是用由生物學家林奈創造的雙名法,也就是屬名和種加詞兩個拉丁詞組成。”

“屬名的作用是表明一種動植物所在的屬,種加詞則是用來修飾屬名,表示這個種的特性。”

“比如說我們最常見的土豆,學名叫solanumtuberosum,其中solanum,表示它是茄屬的,種加詞tuberosum意思是‘有塊莖的’,這個名字的含義就是有一種奇怪的茄子,它的下面有塊莖。”

“還有一些植物的種加詞是edulis,意思是‘可食用的’,比如冰激凌豆,inga,edulis,翻譯過來就是一種可以吃的豆子。”

“甚至還有像deliciosa,這種意思是‘美味的’的種加詞,比如我們華夏的actinidiadeliciosa,意思是美味獼猴桃。”







畢方繼續道:“至於為什麼會選拉丁文,不是因為生物分類的開創者是拉丁人,而是基於拉丁文的一些顯著優勢,比如不常用。”

不常用?

這也是優勢?

許多人摸不著頭腦。

畢方笑道:“沒錯,這就是優勢,作為一種死語言,除了梵蒂岡外,拉丁文不是任何國家的官方語言,也幾乎沒有人以拉丁文為母語。”

“這就導致了拉丁語非常穩定,無論是地位,還是語法甚至是單詞的拼寫。”

“世界流行語言變化過很多次,古代的時候法語、意大利語、阿拉伯語都流行過,近代德語也牛過,冷戰時期的俄語也是一大語種,現在醜式英語最流行,未來可以預見的是漢語大熱。”


“在主流語言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拉丁語就顯得很‘中立’,對誰而言都是外語,學一門就可以看懂很多東西,‘沒有活力’在此時反而成了優點。”

“大家都知道,一門有活力的語言更新換代是很快的,不更新它也無法表達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

“可是你寫的文字怎麼能保證一千年以後的人還能讀懂呢?咳咳,當然,這種變化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要排除在外,至於為什麼,這個我們待會再講。”

畢方停頓了一下,接著道。

“所以,對於中文以外的文字而言,就像莎士比亞的原文,對於現代央國人其實已經開始有些理解上的障礙了,而其中的時間跨度還不到四百年。”

今天命名了一個東西,明天這個單詞就變得誰都不認識了。

這就是大部分表音文字切實存在的問題,變化的太快,幾百年的時間就會出現後人看不懂的情況。

“拉丁語就沒這個問題,有什麼用法都寫在千年前的古羅馬字典裡了。”

“大家都不是以拉丁文為母語,一家之言就想改語法或者單詞拼寫那是不可能的,一千年是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

“其次是詞彙量的豐富,我們學英文,要是能記下幾千個單詞,就可以輕鬆過四級了,可拉丁文的詞彙量則多達百萬,給全世界三十多萬種植物命名綽綽有餘。”

“這就是為什麼基本研究動植物分類的都會拉丁文的原因了。”





“漢字嘛,這個其實解釋起來就比較複雜了,涉及到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區別,甚至不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