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魚 作品

第302章:一切皆是命運的安排

    傅立言激動的走來走去:“如果是正常的催眠流程,催眠師一般會先想辦法讓小寶在潛意識裡得到放鬆,然後再對小寶發出一個指令,讓小寶照著催眠師的指令,慢慢的掙脫意識上的障礙。”

    這種方法確實有無數的專家學者嘗試過,只是很難成功。

    因為患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信任催眠師,光是放鬆這一關就過不了。

    患者一旦在潛意識裡聽到催眠師陌生的聲音,只會立即充滿戒備,根本不可能走到執行指令那一步。

    所以用催眠來治療失神,幾乎都是失敗的收場。

    即使讓患者熟悉的家人親自過來跟患者進行交流,但由於患者本人無法分清腦海裡的聲音到底是真是假,因此,也不會立即接受家人的指導。

    就算患者聽從了家人的指令,但是,當患者本人要從潛意識浮上表意識的那一個瞬間,是有某種恐懼會阻撓患者的。

    具體來說就是,即將醒來的那一剎那,人的感覺會有點像從懸崖上摔下去。

    那種下墜的恐怖感,會讓患者生出畏懼心,從而產生退怯感,整個思緒又會重新跌回潛意識深處。

    患者本人若是沒有醒來的決心和勇氣,是很難突破意識障礙的。

    所謂掙脫障礙,可不像跨過一塊石頭那麼輕巧,更像是攀登一座無與倫比的高山。

    催眠師要想讓一個毫無力量的人徒手去爬這座山峰,就必須得徹徹底底的符合那三個條件。

    患者首先要無條件的信任催眠師,才有可能得到放鬆。

    放鬆了,才能打開心靈,聽從催眠師的指令。

    只有聽從指令,才有可能進一步獲得決心和毅力,最後才能有機會從混亂中掙扎醒來。

    只有完成了這一連串的條件,催眠才可能成功。

    缺一個條件,都實現不了。

    然而,凡是陷入意識障礙的人,首先就會失去判斷力,一旦失去判斷力,患者連真假都分不清,又談何建立信任。

    催眠在第一步就會失敗,第二步、第三步根本進行不下去。

    現如今,在心理學的圈子裡,催眠這門學科已經漸漸淪為了雞肋,大部分心理學家都只會把它當成一門興趣愛好來選修它,而不會把它當成真正的事業去進行鑽研。

    因為催眠的方法基本只能運用在腦部意識健全、且尚有一絲判斷力的人身上。

    這就很矛盾。

    一個意識健全、有判斷力的人,根本用不著催眠來進行治療,只要吃藥、打針或者是進行手術,就足夠對付大部分的腦部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