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石頭 作品

第136章 沙 普崛起

    其實,早在洪武年間,西南地區就已經有了社學。

    只不過設立之後,也並沒有太過重視,只是一些遷徙於此的漢民子女入學讀書,大部分人為的也就是脫離邊陲之地。

    而今,朱由校親征大捷,不僅在處置尾大不掉的眾土司,也要鼓勵當地土民與漢人一起讀書。

    這第一條諭令,就是針對其它地區等待補缺的進士、監生等有功名的士子。

    很多人拿到功名以後,都要等待很多年才能補缺,甚至有青年進士及第,暮年才得以補缺,為一任縣令的例子。

    這道諭令一出,直接在全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很多士子心目中,西南、遼東,是兩個儘可能敬而遠之的地方,一個就是這兩處的不確定性。

    各種矛盾與文武爭鬥,導致西南局勢愈發危、亂,絕不是一次大勝,就能徹底宣定的。

    這些諭令短期可能看不出太大效果,但朱由校深信,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舉。

    天下間永遠也不缺當官的人,為了能謀個一官半職,他們能做出很多常人難以想象之事。

    朱由校鼓勵在西南講學,教化土著,頭幾年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契機。

    身有功名,於西南各省講學二載以後出來的,朝廷必定補缺。這種明文規定一出,很多自詡滿腹經綸,卻無處報國的士子們,都是激動。

    西南貧窮、落後,土著又與漢人有著深深的矛盾,很多人就陷入關乎人生道路的抉擇。

    是繼續等待一眼看不到盡頭的補缺,還是一咬牙、一跺腳,去西南講學兩年,出來在為官一方?

    誰知道兩年之後,這種政策還會不會繼續,過了這村,可就不一定還有這店了…

    朱由校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天下間的士子,對朝廷來說,這道政策是一舉多得。

    既能讓很多沒有治理經驗的士子,到西南歷練一番,選出賢能之士,報效朝廷。

    也可以弱化地方上士子的力量,把一些吃飽了撐著沒事幹的讀書人,弄到西南邊陲之地,去幹些實事。

    奢安之亂在天啟元年被平定,針對四川、貴州各省,朱由校將三十餘家大土司盡數革除,並在他們的土司上,設立州府,委派流官治理。

    永寧宣撫司併入敘州府後,四川境內再無比較大的土司,在朱燮元、候良柱的推動下,改土歸流大抵會在今年完成。

    對於形勢比較複雜的貴州,朱由校幾經斟酌,終於班師途中再下諭令。

    其一,貴州宣慰司改為水西宣慰司,革去宣慰使一職,名義上保留宣慰司建制,卻已徹底改為流官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