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小鐵匠 作品

第495章 再遇雄獅骷髏騎士【防盜】【5k】

    【防盜章,老時間刷新】

    【不在贅述哦】

    【第三章會是補4號的更新】

    10月11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將在雲南省昆明市拉開序幕。

    2021年正值全球生態環境遭氣候變暖影響凸顯之際,本次會議無疑是聯合國最重要的一次會議,也是我國今年承辦的最重要的一次國際會議。本次大會將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倡導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努力達成公約提出的到2050年實現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

    在大會開啟之際,外界最關注的是:全球變暖究竟對地球、人類以及其他生物意味著什麼?今天,讓我們回到大約5500萬年前,一起感受“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petm)”,或許能讓當下的我們有所啟示。

    petm始於恐龍滅絕後的1000萬年

    在恐龍大滅絕的1000萬年後,全球平均氣溫突然出現急劇攀升,在這段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petm)”中,溫室氣體的大規模排放導致全球氣溫升高了至少5度。

    由紅星新聞提供在這段全球氣候異常的時期,由於大氣和海洋的動盪,全球生態環境發生了劇變

    據悉,導致這場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源並非來自大氣,而是來自海洋之下。對此,有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推測,在古新世或恐龍滅絕後的時期,全球氣候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自然變暖,導致大量甲烷結晶沉積轉化為了氣體。海床將過量的甲烷氣體排放到水和空氣中,這種比二氧化碳更強的溫室氣體讓地球迅速變暖,導致平均溫度在不到2萬年的時間裡飆升超12度,並在此後7萬多年的時間裡保持穩定水平,隨後又開始了漫長而緩慢的下降。

    在這段全球氣候異常的時期,由於大氣和海洋的動盪,全球生態環境發生了劇變:極地沒有冰,短吻鱷跑去北極附近雜草叢生的沼澤中定居;亞熱帶森林遍佈大陸一路擴展至北緯地區;大部分深海生物滅絕,陸地動物減少並向北遷移到氣候較冷地區繁衍生息,包括靈長類等一些新動物群體開始在這裡佔有一席之地……

    由紅星新聞提供在這段全球氣候異常的時期,大部分深海生物滅絕,陸地動物減少並向北遷移到氣候較冷地區繁衍生息

    關於這段古老的“全球變暖”時期發生的一切,充分體現在了化石記錄之中。而眼下,在全球變暖加劇之際,這些記錄或許可以幫助人類瞭解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生物滅絕從海洋開始

    在這場全球變暖中,海洋生態遭受了最致命的打擊。

    從某種意義上說,地球上的海洋就像一個巨大的傳送帶。通常情況下,冷空氣和海水在南半球混合,形成密度大、溫度低的“深水”,並且不斷保持運動。然而,在更溫暖的petm時期,高溫氣候導致北極降雨更多,從而削弱了洋流,改變了海洋生態環境。

    由紅星新聞提供petm中海洋生態遭受了最致命的打擊

    在不到5000年的時間裡,北大西洋的冷空氣和海水開始混合,水流的變化使海洋變暖。而更高的溫度加速了水中生物的新陳代謝,它們對食物的需求隨之增加。然而與之形成悖論的是,水溫越高,含氧量越少,這導致大量深海生物滅絕。簡而言之,溫暖的petm時期將海洋生物置於一個艱難求生的境地:動物需要更多的食物來維持生存,而氧氣的缺乏則使生存環境更加惡劣,營養物質也持續匱乏,破壞了海洋食物鏈。

    這段氣候變化的影響持續了近10萬年,一些生物因無法跟上變化而滅亡。比如,一種名為“底棲有孔蟲”的深海物種,便因這種變化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死亡。長期以來,底棲有孔蟲一直是許多小型海洋生物的主食,由於在化石記錄中大量存在,它們也是研究進化和滅絕的古生物學家的最愛。

    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段時期有超過35%的“底棲有孔蟲”滅絕,這是這一物種在過去9000萬年中唯一一次重大危機。古生物學家推測,它們的消失給海洋生態鏈造成了巨大影響。

    逐漸“縮水”的哺乳動物

    6600萬年前,在一顆小行星摧毀所有的非鳥類恐龍前,地球上最大的帶毛生物僅有11磅(約4.98千克)重,相當於美洲獾的大小。大約100萬年後,隨著新生態位被大規模滅絕所清除,最大的帶毛生物約和一隻德國牧羊犬體型相當。

    由紅星新聞提供駝鹿

    動物們在溫暖的森林裡繁衍生息,形成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雜食動物等新形態。然而,在petm時期的高溫下,一些動物體型開始縮小,這與生物學家在如今的哺乳動物身上發現的現象相似。例如,在寒冷的氣候中,駝鹿通常比南方的同類重約80磅(約36.2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