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從挖地道開始 作品

第六百一十二章以命換命的醫術?


                 暖帳兵房是大秦醫學進步的證明之一。

  在南海的時候,趙昊就深刻意識到古代戰場的殘酷醫療條件。

  為了解決軍隊的軍醫、軍護問題,趙昊曾命令太醫院,大秦醫館總院,強強聯手,在咸陽周邊的大小軍營設立了軍醫院。

  院內由太醫院的老醫者擔任主治醫生,大秦醫館培養的年輕醫者擔任副主治醫生,通過新老配合治療的方式,迅速發展起來。

  軍醫院的軍醫,自然以戰場傷為研究重點,而戰場上,又多是兵器造成的外傷,大秦醫館主攻的便是外科手術,因此非常適合服務於戰場。

  經過幾年的建設,咸陽周邊的軍醫院已經有五百多人了,除了一百多名來自太醫院的老醫者,大部分都是大秦醫館培養的醫者。

  五百多人,平攤到每支軍隊,幾乎每一千名秦軍就配有一個軍醫。

  這個比例在大秦初期,一萬名士兵配一個軍醫,強了不止十倍。

  可即便是趙昊一口氣帶了兩百多軍醫到匈奴,平均三百多人配一個軍醫,按理來說,這個數據已經是極限了。

  但戰爭一開打,兩百名軍醫根本不夠用。

  與韓王信這一戰,趙昊殺了將近五千名匈奴士兵,俘虜了一萬三千有餘,可付出的代價並不輕鬆。

  雖然陳平只說了傷亡五百,但這都是戰死或重傷的,還有輕傷的沒有算。

  這場戰爭下來,至少有兩千多名傷員。

  軍醫官不會聽什麼戰爭的勝負,也不會去關心趙昊仗怎麼打,火炮該放在哪個位置,更不會聽陳平口中的情報,以及陰謀詭計。

  作為軍醫官,不需要聽任何與救治傷員無關的事情,只會在乎那裡有傷員,該派哪個離得近的軍醫去救治,該派哪個軍護去抬下戰場。

  可戰場的慘烈程度,往往會超乎軍醫官的預期。

  平時在咸陽,每天也就零散處理一些軍醫遇到的問題,可戰爭來了,軍醫不可能誰先來就救誰,得分個先來後到,必須按照傷情輕重來治療。

  而且,傷兵也不可能一個一個來,而是一口氣送來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個。

  兩百軍醫,如何能一口氣治療幾千個傷兵?

  先治誰,後救誰,都是問題。

  每個人都需要急切地治療,這個士兵流得血咕隆咚,再不流血就完了,那個肚子被開了刀,腸子都流出來了,再不塞回去縫合也該死了,還有什麼斷胳膊斷腿的.

  有的傷兵剛剛抬過來就死了,有的還沒抬過來就死了,還有的傷兵為了讓軍醫先救自己兄弟,咬舌自盡的,結果舌頭斷了,人沒死成,兄弟先死了

  更有甚者,有將領抱著傷兵衝進來威脅軍醫救治的,如果不救怎樣怎樣的。

  從寥寥無幾的傷員到一瞬間充滿傷員,有可能就幾個時辰,而這兩百名軍醫,根本忙不過來。

  幸虧在這之前,軍醫院考慮到了這些問題,將軍醫區劃分了四個地點,即輕重傷鑑別點,輕傷救治點,重傷救治點,暖帳兵房。

  不管誰送來的傷兵,一律先有軍醫官帶領的團隊,集中鑑定傷情,然後分別送入合適的救治點。

  一般輕傷救治點是可以排隊的,一個軍醫那裡可以排三十傷兵。

  而重傷救治點則一個軍醫救治一個,大部分軍醫都在重傷救治點。

  當然,除了軍醫,還有軍護,軍護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軍人護士,而是能實行緊急治療,緊急縫合的專業醫護人員。

  他們與軍醫的惟一區別是,軍醫可以對症下藥,做手術。

  大秦醫館和太醫院調查了許多古籍,也沒有找到《赤腳醫生手冊》裡面的麻醉藥,後來從一名西域商人那裡得知了一種西域草,名為押不蘆,以少許磨粉,加酒飲用,可以使人身體麻醉如死,就算刀斧砍在身上,都沒有直覺。

  曼陀羅花與酒,就是傳說中的麻醉配方。

  而曼陀羅花,據說原產於佛國之地,是跟著佛教徒傳入中原的,也說不準是唐還是宋,但可以肯定一點的是,中原本土是沒有這種東西的。

  後來到了明朝,據說李時珍還吃過兩口,親身體驗了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

  當然,也不是說中原本土沒有麻醉之物。

  據說如羊躑躅、烏頭、附子、莨若子等物,都有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