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院士 作品

第三百八十二章:米國的調查


                 在和彭鴻禧聊了聊有關於可控核聚變相關的問題後,徐川便沒有在棲霞山這邊久呆了。

  破曉聚變裝置的後續改造和相關的實驗,還需要一段時間。

  包括水冷偏濾器硬件和離子體湍流的數控模型軟件的優化,這些都可以交給其他人來處理。

  帶著一部分的實驗數據,徐川回到了別墅中。

  在浴室中泡了個熱水澡洗掉一身寒氣後,他泡了杯清茶端著來到了書房。

  電腦前,徐川先整理一下數據資料,然後開始編寫論文。

  破曉聚變裝置實現四十五分鐘的高密度等離子體磁約束運行,一舉打破歷史,創造全新的世界記錄這自然是值得刊登報道的。

  作為一項階段性的成果,它的成就完全足夠刊登在《科學》《自然》這些頂級期刊上了。

  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也是整個棲霞可控核聚變工程的所有人的功勞。

  對於這些在破曉聚變運行項目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來說,一篇《科學》或《自然》這種頂級期刊的論文署名,也是他們應該收穫的回報。

  .......

  在數據資料齊全的情況下,要寫一篇論文出來對於徐川而言並不是什麼難事。

  唯一需要注意點的是,一些需要保密的東西別寫上去就行了,比如關鍵的方法、改造技術之類的東西。

  至於數據,可控核聚變的實驗數據公佈出去並沒有什麼問題。

  這東西不像材料或者其他的東西,它屬於公佈出去了,你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不知道對方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檢查了一遍論文,確認沒什麼問題,沒有漏掉商議後可以署名的研究員和工程師的名字後,徐川思索了一下,點開了郵箱,將其投給了《科學》,順帶上傳到了Arxiv預印本網站上。

  對於其他學者來說,尤其是對於華國學者來說,在《科學》這種世界頂級的期刊上投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對於徐川來說,再簡單不過了。

  其他的不說,他的名字就是保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帶來的榮譽,讓他給任何一家期刊投稿,都足以讓審稿編輯認真對待。

  至於丟到Arxiv上,那就是個人的習慣了。

  相對比專業期刊來說,arxiv這類預印本網站並沒有漫長的審稿時間和門檻,能第一時間讓其他人看到自己的論文與想法,以免出現被盜稿之類的問題。

  處理好論文後,徐川點開了網頁。

  這段時間因為破曉聚變工作太忙,他都沒怎麼上網,也沒有去接受新聞媒體記者的採訪,哪怕是破曉聚變堆做出了四十五分鐘的運行時間,接受外界採訪的也不是他而是彭鴻禧。

  不過他不出門,不代表媒體記者不對他感興趣。

  自從18年他連續獲得了菲爾茲獎和諾貝爾獎後,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媒體,都對他相當感興趣,一直在追逐著他的腳步。

  而他也不負眾望,最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會搞出一些事情。

  從核廢料的重新利用,到鋰枝晶難題和高溫超導材料,再到ns方程,三年多的時間,每一年他做出來的成果都會吸引來眾多媒體記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