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爹,你咋沒死啊?! 作品

第7章 朱元璋見過兄長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後世之人,但凡提起大明遷都這件事,大部分都會想起這句氣蓋山河的豪言壯語。

  完整版是: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很多後世者都以為這是朱老四所說,可實際上這句話並非出自永樂大帝之口,只是後來人對大明骨氣的讚頌。

  但就事論事,朱棣登基後一心想要遷都北平,原因絕非是骨氣之爭,而是有以下幾個。

  一、雖然靖難已經成功,但應天府裡的這些建文舊臣與朱老四並非一條心,南方各省的世家大族更是盤根錯節,對這些士族而言,朱棣就像個外來人,而北平是朱棣經營二十年的老家,遷都北平,能夠穩固他得位不正的皇權;

  二、方便打蒙古人,畢竟靖難已經洗不白了,只能靠建功立業了;

  三、以大明天子之身構建抵禦北方蒙古人的防線,北境防線的原本主力軍是由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等九大塞王構建的,可是一場靖難,朱棣近乎把北境包括朵顏三衛在內的軍力全數都抽調光了,而朱棣又不放心再派其他將領或者藩王去鎮守北境,畢竟誰能說得準會不會有下一個靖難;

  四、純屬個人喜好,朱棣習慣了北方生活。

  而遷都之後,縱觀整個大明整個276年國祚。

  一,勞民傷財。史載永樂遷都歷時十九年,強遷南方上萬富戶入北平,建都城,挖運河,修宮殿,徵用百萬民夫,耗損錢銀無數;

  二,財政的極大浪費。北平造血能力天然不足,為了維持帝京所用,需要將江南賦稅糧食運過來,絕大部分必須走運河,白白養出了百萬漕工衣食所繫,明後期,漕運已經成為了帝國蛀蟲般的存在;

  三,京師過於靠近邊關,一旦長城防線被攻破,敵軍可直取大明心臟,在朱棣時期憑藉軍力強盛,可以攻代守,可一旦軍力下滑,攻守易位,京師便時刻處於威脅之下。

  且在朱棣時期,大明在長城之北有三大衛所,最遠的開平衛縱深達四百餘里,從這個角度看,北平亦可以稱之為腹地,安全也有一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