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咖啡味 作品

第五百八十四章 信仰封聖



            瀛洲的封聖和大夏的封聖不同。

雖然兩者的地位都是同等的尊貴。

但瀛洲的封聖數量實在太少。

明面上的封聖不過區區五位。

除了皇室和幕府中的兩位之外,剩下的三位封聖各自在瀛洲皆有其職位。

大夏光是十強十兇都有二十位封聖了,再算上現役的封聖,其總數肯定不下於三十人。

由此可見瀛洲的體系在培養超凡者上是多麼的落後。

為了彌補體系的缺陷,在瀛洲存在另一條晉升為封聖的路線。

信仰封聖。

即收集人們的信仰,通過收集香火願力來封聖。

和大夏不同,資源的匱乏和體系的不完整,讓它不能源源不斷的產出超凡者群體,絕大部分的民眾都被鎖在了愚昧無恥中一代又一代,成為了金字塔的最底層,貢獻勞力、生命甚至信仰,去幫助天皇氏族維持自身的統治穩定,一旦這些底層人出現了思想覺醒,意圖脫離神道教的控制,就會面臨神罰與扼殺。

當然,信仰封聖的路線被優化的理由還有另一條,那就是它存在一條上限,信仰取決於人口,而人口存在上限,所以存量市場的博弈對於任何教會都是你死我活。

因為宗教本身遲早有一天會無法適應生產力的變化而被淘汰。

道教則是比佛門看的更清楚,追求成仙得道,實際上要比收集信仰、香火、生靈願力要容易的多。

這位也就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的幕府將軍,集合武人建立起了以武家為基礎的新政權。

佛教自身都產生了分裂。

吃不飽穿不暖,靠信仰撐一撐也還行,可一旦吃飽穿暖思想逐步解放眼界大開了,誰還搞信仰那套。

但這個封聖路線,對於本就基於神道教立國的天皇氏族簡直不要太適配。

這就證明了雙方的發展必然是此消彼長的結果。

雖然沒能徹底將天皇驅逐到權力中心之外,但為後世的武人們開了一個好頭。

後來佛教傳入,同樣是對信眾的爭奪。

從此拉開了天皇和幕府的權力之爭並一直持續至今。

宗教能提供的是心靈支柱和心靈寄託,放在現代,人們的心靈支柱可以是一個國家、民族。

因為生靈願力是一個存量市場,必然會引發內部的激烈爭奪。

而且某種意義上說,試圖走信仰封聖的這條路線,那就是跟大夏這個國家主體搶飯吃啊。

因為信仰是存在一個目標的,最終信仰香火都是歸於一人,使之成佛;那麼剩下的人呢?

因而龐大的生靈願力的最終流向的方向,是中湖。

白榆想到這裡,產生了一個想法,也許地靈、國魂的這一概念,就是起源於信仰封聖。

所以瀛洲的情況很特別。

這才有了盛世和尚傳教,亂世道士下山的說法。

這就好比一個朝廷只能容得下六部尚書的六把座椅,一個公共廁所的蹲位就那麼多,一個坑裡塞不進去兩個屁股……因而信仰之爭往往你死我活,這就必然會陷入無止境的內耗。

反觀天皇氏族而不然。

若是幕府那邊真的搞起了工業化,那麼文明的壓制力一下子就上來了。

以瀛洲的體量,大約可以容得下三到四位的信仰封聖。

這意味著只要收集到了足夠的生靈願力,就能造出來一位封聖。

一旦進入亂世,就少不了一些山野地區出現淫祀的情況,而打擊淫祀是自古每一個王朝都要做的事,信仰必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