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公子阿寶 作品

第564章 大貓(為魏寶羌盟主加更6/7)

    “等一等,你就按照正常的花費算,不要省著點花,省著點花還不如不花呢。”林冬打斷了她,最討厭的就是省著點花了。

    我拍一部電影花四點四億,像是缺錢的人嗎?

    “如何設備都用最好的,不計時間成本,大概需要花5000萬左右,主要是設備還有人員方面的花費,需要很多專業的人才。”慕雪飛觀察著林冬的表情。

    並且發現林冬聽到五千萬這個數字的時候,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

    我的天哪,五千萬難道都可以?

    哇,好粗的大腿,可不可以讓我和菜菜抱一下,我們一人一條大毛腿。

    其實,國內的紀錄片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不堪。

    2011年也就是林冬剛來的那年,隨著華視紀錄頻道和首都高清紀實頻道的開播,華夏紀錄片頻道已達7個。

    市場總投資約為8億元,總收入超過10億元,紀錄片行業溫度明顯提升。

    但與此同時,相當數量的紀錄片人仍在賠本賺吆喝,國產紀錄片的“錢途”至今還是一件讓人糾結的事。

    2011年華夏紀錄片播出總量約為5.8萬小時,其中首播量約1.6萬小時——而華夏紀錄片市場產品自制約佔48%、外購改編佔15%、國外供片數量佔37%,這意味著國內去年自制紀錄片總時長近8000小時。

    面對中國紀錄片如此之高的產量,就連米果兩大老牌紀錄頻道都望塵莫及。

    米果探索頻道每年節目製作量僅800小時,國家地理頻道每年節目製作量更低至400小時,而華視紀錄頻道一家每年首播節目就高達2190小時,扣除約三分之一的引進節目,依然存在1460小時的節目製作量。

    事實上,高製作量和播出時長並未給華夏紀錄片帶來理想的收益,特別是紀錄電影。

    國內一年上映的紀錄片電影僅有一二十部,根本談不上什麼規模,有的紀錄片即使幸運公映了,在影院也是“幾日遊”。

    院線難進,紀錄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上回收成本的念想也每每淪為奢望。

    國產紀錄電影去年總票房都沒有五百萬,這其中一大半都是喵尾巴院線提供的,按照院線規則,喵尾巴必須保持50%的排片為文藝片——也包括紀錄片。

    克萊斯特憑藉一己之力,撐起了紀錄片的半個市場。

    可以說,迄今為止,華夏還沒有一部通過票房收回投資。

    五千萬,這妥妥的就是打水漂的錢。

    林冬爸爸竟然連眼睛都不眨一下,這說明什麼。

    兩個女生滿眼的都是小星星,我們拍大貓的夢想眼瞅著就要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