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號判官 作品

第645章 核武之爭

    在希特拉先後兩次派遣考察隊前往烏斯藏地區,尋找與沙姆巴拉洞穴相關的事情上思索了一會兒,墨辰又把思緒轉移到了在二戰期間,另一件重要事情上面。

    只見墨辰用手摩挲著下巴,自語:“其實如果只是由於希特拉個人的失誤,造成德國在戰爭中的一些戰役失利,背後有著亞特蘭蒂斯文明支持的nazi德國倒還不至於滅亡的那麼快。

    在二戰期間,徹底改變了亞特蘭蒂斯文明決策層對地表人類看法的事件,其實還是地表人類在二戰期間對核武器的成功研發。

    原本按照亞特蘭蒂斯文明的計劃,統一地表的過程中,最多不過是地表人類的一些火藥武器,會對地表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以地表環境一定程度的破壞為代價,統一地表,然後讓地底和地表人類,走向融合聯盟,這在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決策層看來是值得的。

    然而,當地表人類在二戰帶來的戰爭刺激和壓迫下,讓地表人類集體潛意識醞釀出了原子彈,然後被幾個地表人類的科學家挖掘到,並最終提出。

    原子彈對地表生態的破壞力,遠非火藥武器可比。在地表人類成功研製出了原子彈之後,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決策層出於對地表生態環境的保護,緊急叫停了對德國的支持計劃。

    在短暫的討論過後,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決策層決定,終止統一地表的計劃,並嘗試對地表人類的其它一些大國進行和平接觸。”

    想到這裡,墨辰不禁回憶起地表人類研發原子彈的過程。

    地表人類各國關於原子彈的研製,最初是由德國正式開始進行。

    1937年,希特勒批准了德國研製原子彈的計劃——鈾計劃。

    不過,nazi德國在這一時期,正對猶太人進行血腥的迫害,使得有2000多名猶太科學家和工程師先後離開了德國移居美國。

    而在二戰爆發前夕,德國就已經有40%的大學教授失去了工作,如此一來,就致使參與鈾計劃的科技人才變的不夠充足。

    另外,德國的指揮層,還從戰爭的實用需求出發,把研製火箭武器放在了首要地位,而不是研製原子彈的鈾計劃。

    從1937年到1940年,德國在發展大型火箭方面投入了5.5億馬克,約等於3.7億美元,而鈾計劃的經費只有100多萬馬克,約等於66.7萬美元。

    如此懸殊的經費投入差距,使得德國在火箭方面的研究突飛猛進,而在研究原子彈的鈾計劃方面的經費,卻造成了嚴重不足的局面。

    除此之外,在1942年以前,由於希特拉的自大,以及對坦克和戰機協同作戰的閃擊戰模式過於自信,認為戰爭很快就會以德國的勝利結束,德國沒有原子彈照樣可以取勝,使得鈾計劃在較長一段時間都得不到重視,研究進展緩慢。

    而除了德國本身對研究原子彈的鈾計劃不重視之外,同盟國在二戰期間,對德國鈾計劃的多次破壞,也是德國始終無法制造出原子彈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