柺子飯 作品

第967章 舉薦

    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往往可以摧毀一個人的精神。

    父親的痴狂而死,對幼年的周必明,不管是心靈上,還是精神上的刺激,都是極為強烈的,當然,這也是一種巨大的動力,推動周必明拼搏向上的契機。

    瞭解這些詳情之後,趙智最終並沒有為難周必明,因為周必明在宴席上的那番話,並不是有意嘲諷自己,只是醉酒之後,控制不住自己,一種情緒的發洩,還有就是對科舉制度不公的極大不滿。

    每一屆科舉,進士人數的錄取都不一樣,但大體上來講,最少不少於一百人,最多也不會多於一百五十人,人數並不多,而且最開始,科舉的創立,只是草創,很多制度並不完善,有些時候,更是不對外開放,想要參加科舉,必須有人舉薦,或許是制定哪一部分人可以考,一直到了武宗一朝,科舉制度才是有了一次比較大的改善與進步,但還是逃不出弄虛作假以及內定名額,因為這個制度並沒有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這裡指的大多數人,乃是現有權利階層,他們已經得到,為什麼要改變?

    到了趙智這一朝,從他十年監國太子,到當皇帝二十五年,執政三十五年,一共舉行了二十三次科舉,科舉一般是兩年一次,但是趙智經常在科舉之後的第二年,再開科舉,這叫恩科,而且每一屆科舉,其進士錄取人數,都是最大值,也就是一百五十人。

    到了趙智一朝,他希望科舉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提拔真正的有才之人,這個時期,趙智、楊道嗣、劉桀三人組成政治三巨頭,把大多數門閥世家,全部趕出政治核心,在這種大環境之下,趙智以一種婉轉的方式,進行科舉變革,那就是名額分配,每一屆的科舉考試,一百五十名進士名額,趙智掌握三十個,楊道嗣與劉桀各掌握二十個,再有三十個名額給予天下寒門子弟,最後的五十個名額,則是分配給其他各派勢力。

    趙智自己掌握的進士名額,並沒有進行人員內定,而是放到科舉之中,進行公平取士,並且說服楊道嗣與劉桀,也把自己手中的名額教出來,他們兩人都是有大胸懷之人,在這一點之上,表現的非常大度,積極配合趙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