柺子飯 作品

第814章 人終歸要有底線(十九)

    晉朝雖然實行了科舉選士制度,但並不徹底,科舉考試也不是定期舉行,從宣宗開創科舉到現在的近四百年時間,科舉考試時有時無,每一次考試的間隔時間都很長,短則五年,長則數十年,所以說在晉朝,科舉考試並不是常態,而只是選拔官員的一種方式,比如延續了許多年的察舉制,還有門蔭制。

    門蔭者,即以父祖官位,豪門世家的餘蔭而得官。

    三品以上大官可以蔭及曾孫,五品以上蔭孫。被蔭之孫品階降蔭子一等,曾孫又降孫一等。

    察舉制主要是地方和中央根據個人的才能和品行對個人進行推舉和徵召。

    在科舉受到門閥世家集團的強烈牴觸,而不能成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常態之下,不管是門蔭還是察舉制,都是被門閥世家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從底層通往上層的仕途之路,依舊被門閥世家集團所操控。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武宗一朝,在政治權利上佔據了絕對優勢之後,武宗對各項制度再次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比如科舉考試,開始按照嚴格的時間與要求,每兩年舉行一次,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斷科舉考試,武宗還定下一個規矩,不經地方,無進士功名在身者,不得為相,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阻擋住了門閥世家集團對核心政權的長期霸佔,一批優秀的底層貧寒士人,開始有機會進入政治核心。

    除此之外,武宗對底層官員的晉升之路,開始放寬與重視。

    官吏之名,七品之上稱為官,七品之下則是吏。

    吏是整個社會權利階層之中,最底層的存在,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出身寒門,雖然走上了仕途,但是不管怎麼努力,卻是終身難以晉升,以至於許多有才之士被埋沒,沒有出頭之地。

    科舉考試雖然給了寒門一個機會,但這個機會有多少呢?恐怕是不多的,就算是以清廉公正而著稱的一代名相楊道嗣與劉桀,他們兩人分別相續監察了五屆科舉考試,每屆不到兩百人的名額,能夠考上進士的寒門子弟,也不過三五十人,而這也已經被世人稱為公正與公平,可以想象的到,在他們之前的歷屆科舉考試,能夠以真材實料考上進士的寒門子弟,又能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