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聽雨 作品

第二百三十章 準備離開

    李泰雖感覺背脊發涼,但應該乾的工作還是要幹。

    隨著五月過去,農民們已完成了小麥的收割,這時候的農民百姓有了去年經驗,已經會主動去天津府衙看看有沒有官府的告示貼出來,想找點活幹了。

    畢竟還沒到秋種時間,閒著在家裡也是白白的浪費糧食,但現在自己給官府出力氣,至少官府是包吃包住,而且還有糧票拿的。

    而李泰與李淳風實際上在這些百姓們開始收割小麥時,就已經開始準備好很多事。

    像幽州本地的水利需要興修,像幽州的道路需要繼續的修繕,少不得他們能幹的活。

    尤其到了今年,李泰逐漸騰出手來,冬小麥五月收割十月播種,中間正好有一段空窗期。

    而漁業,尤其是向遠洋漁業發展的近海漁業來說,四月到十一月正好是最佳的捕魚期,自己也能引導足夠人力到這行業上,讓他們去製作各種的漁業產品。

    而且,雖然這時代的人類捕撈對大自然來說幾乎是滄海一粟,但即使如此,自己也希望能讓百姓們能順應自然的捕魚,而不是對於大自然沒有任何敬畏。

    至於利益驅動什麼的,那是百姓個體的事情,再大一點是公司,甚至工會,但對政策制定者來說,對大自然一定要有所敬畏,遵循大自然應該有的秩序。

    所以如果五月前,天津也就只是正常農業社會的天津,但隨著小麥收割結束,幽州,甚至周圍百姓開始湧入天津這城市,天津以日新月異的速度開始熱鬧起來。

    整個幽州市場的異常繁榮,有異族們覺得這天津城的交易還算公道,所以來到幽州後,便匯聚到了天津這裡交易。

    也有很大一部分的高句麗商人,在這津口購入大量的大唐特產,出售高句麗特產。

    不過最重要得,還是那天津城幾乎每天進進出出的漁船。

    一艘艘漁船因為全部從李泰這裡買了保險,讓升斗小民去海里捕魚有了底氣。

    這讓海邊的漁民願意用自己的命去搏一搏未來,畢竟對底層百姓來說,自己最不值錢的東西就是命了。

    正是這一波波進出天津港口的漁船,成為了五月份到十月份最重要市場的發動機。

    他們從海上捕捉過來的各種魚蝦蟹,首先送到天津港口,進行了第一步分。

    李泰越王府或當地酒樓什麼,都把最新鮮最大的給挑走了,剩下來進行分類。

    像能順著京杭運河運輸一週而不會死的又是另外的分類出來。

    不知道誰提議往裡面丟只這些傢伙的天敵,保證它們一週能活蹦亂跳運到目的地。

    而這時間極限,差不多就二十四小時日夜兼程的極限速度,在杜如晦疏通大運河後,至少能夠運輸到鄭州,甚至有時候順風之下能運輸到洛陽。

    (隋唐大運河長度為2700公里,611年隋煬帝從揚州巡幸涿郡(今北京),從農曆二月十九日(公曆4月7日)出發,到農曆四月十五日(公曆6月2日)抵達,共用時55天。

    我覺得杜如晦疏通運河,李泰沿途修建了更科學的津口,在急速狀態下,從天津到鄭州應該是很可能的,至於鄭州到洛陽那一段運河,實際上並不好走常常堵塞,順風自然能達到,但逆風逆水就不一定了。)

    說實話,在唐代的魚除了鯉魚以外,其他凡是剛出水的鮮魚都能切成細絲狀,或者小片狀的魚鱠,也就是生魚片。

    這東西薄極細嫩,配上蔥花,芥末,豆豉等等,入口後鮮膩帶甜,對大唐人來說,不能說人就會這道菜,但用魚鱠招待人是非常正常的事。

    不僅是魚鱠,像是現代的魚蝦蟹貝,烏賊,水母,蛙鱉什麼的水產品,都已經進入到了唐朝人的菜譜上了,當然也就沿海的江南地區多一些,基本上只要沿海那吃到不難。

    但因為燃燒對百姓而言是件相當需要成本的事,所以主要的吃法是以生吃為主。

    所以如果不是沿海地區的人穿越過去,怕也吃不慣唐朝弄出來的東西。

    不過後來到了宋朝,煤炭這種燃料開始普及,生吃海鮮的事也就慢慢少了。

    而對日本來說,為什麼在大唐時學會了魚鱠這種吃法,到現在反而最大限度的把生魚片這種吃法保留,甚至包裝起來成為島國特產,彷彿飲血茹毛是件很光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