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夜聽雨 作品

第二百塊一十三章 天津城的流民們

    在遭受了災難地區派遣學府學子,讓他們成為農官的想法,實際上是當初程知節討伐黔中道後,農業學府的學員很容易就在廣州那地方站穩了腳跟,李泰才慢慢總結出來的。

    同時李泰也明白了想讓農學社成為成為自己觸及大唐社會的根基,那自己就只能用這種方法讓當地人接受學府學子。

    只要有人在基層站穩了腳跟,打開一個缺口,那以後才能透過這缺口慢慢向基層滲透。

    如果說廣州那邊的農學社發展,只是一次誤打誤撞的發現,那這次河南受到了水災,自己讓呂才引導農業學府的學子們向河南發展,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自己一次有意識的嘗試。

    只是具體的結果如何,怕只能交給時間來慢慢沉澱。

    李泰並沒在這上放太多心思,因為現在自己更重要得,還是小麥在秋天的播種。

    同時李泰嘗試集中大量土地、科學技術與人力資源的重力重功效的方式去大規模耕種。

    相比較起長安地區,幾乎世家大大小小的土地縱橫交錯,不太適合走大規模耕種的路子,但天津這地方的耕地都是自己開墾出來的,所以李泰完全能根據自己意思進行大規模嘗試。

    華夏雖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民族,但古代因看不起科學技術,把這些視為奇淫巧技。

    這就導致農業器具的發展都是底層勞動人民的通過勞動結合自身智慧所產生的結晶。

    不是說這樣的器具不好,而是這樣的農業器具必然是向省力方向發展。

    因為底層百姓的田畝有限,自然希望用更小力量做更多的事,追求得是性價比。

    但對李泰來說,自己想走得是農業規模化,那種省力為主的創造思路就不適合自己了。

    自己需要得是重視高效,哪怕為了這效率需要付出更多代價,只要代價自己能承受,那在李泰看來就是值得的。

    比如說八牛犁這種,正常百姓肯定用不到,畢竟尋常百姓家裡一頭耕牛都未必會有,常常是一個村子共用幾頭耕牛,但對李泰來說,想要湊齊八頭耕牛真的不難。

    而現在則更進一步的研究出了履帶播種機,當然這種東西也不是憑空設計的,而是讓墨令在耬車基礎上進行改良,耬車這種東西公元前二世紀就有了,只不過一直用了兩千年一直到工業革命後才逐漸從農村給淘汰掉了。

    而李泰也沒什麼太大的改動,就是根據現有耬車模型,在耬車後面增加一個類似馬車的木箱來專門放置事先放好的種植,同時種子通過了履直接投入到耬車口子裡。

    至於履帶的移動,既可以是手搖式的,也可以增加耕牛的方式來拉動。

    李泰也發現了,也許因為這世界有詭異的所謂內氣,所以這世界的牲畜力量相對原來世界要強上不少,某些原來世界不可能靠牲畜力量達到的事,這世界倒也能試一試。

    只不過需要匠人們去努努力,研究出更適合牲畜用力的機械而已。

    不管怎麼說,天津城這座新建設的城池,以及周邊陸續開墾出來的土地,能為自己提供很好的試驗場,去實驗這種大功率大規模的方式到底適合不適合這個時代。

    當然因為用畜力替代人力,這一部分被從農村趕出來的百姓則成為進入天津城的勞動力,天津城百廢待興,整個幽州更多得是需要工作得地方,自然少不了他們。

    與此同時,李泰看著不斷播種的農田,心中思索著,

    “等到秋耕結束,也是要開始組織人手前往滄州了,不過還是要等淳風回來啊!”

    沒辦法,自己現在手上真正能獨當一面進行幹活的人,也就只王真儒與李淳風而已。

    王真儒需要負責幽州內部的道路建,這點是不能放下的。

    因為天津城開市了,渤海周圍的異族已經逐漸乘坐船隻來天津城來進行交易了。

    同時一些前往草原的商路也會特意來到天津城進行補給,畢竟出了幽州後,基本上就沒這麼穩定的補給點了。

    而伴隨著天津城成為通商口岸,在去年時,這點還看不出什麼來,但今年李泰能明顯感覺到來往天津的商旅已經越來越多了。